
《星光照耀朝阳》后记
文/徐清波
我写的报告文学《星光照耀朝阳》,在平度朝阳中学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以后,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不少人微信私聊我,证实其中的内容,了解吕文强老师和朝阳中学的情况。他们对吕老师和朝阳中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那天,我忙碌但充实——能得到认可是件相当快乐的事。
但我总认为微信公众号的影响范围有点小,便把文章发给了《茌平文苑》的冯编辑。冯编辑曾经也是中学教师,现在是著名诗人。他看了文章后说:“真情实感,直抵人心!”很快在《北京头条》发布出去。网络平台的传播速度确实快,仅半天时间,点击量竟达五六千。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朝阳。我来朝阳近五年,所见所闻引发了我很多思考。我曾想,这所学校产生了吕文强老师这样的优秀人物,难道纯属偶然?后来我得出一个结论:不是优质的土壤不可能产出优良的果实!
这些年,朝阳校园里发生的事时常让我感动,学校取得的成绩时常使我振奋。如果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切随风而去,这是否对朝阳人极大的不公。于是我有了写点东西的想法。
这想法我说给了一个老朋友,老朋友说:“写这样的文章一定要谨慎,弄不好会弄巧成拙,会出力不讨好。这样的文章要有真实性,也要有艺术性,更要求方向正确,方向错了,可不是个小事。再说,你才来朝阳几天?你对朝阳了解多少?学校里这么多事你能写全了?你写的事你能保证是最值得写的?”
我知道老朋友的意思。报告文学不同于纯文学类的文章。纯文学类的文章,只要不涉及敏感话题,怎么写都行。而这类文章,里面的人和事都必须是真实的,即使都是真实的,也可能引起有些人的不适。
老朋友还说:“这么多语文老师,文采都不错,人家都没写,你去显摆什么?”
我像被电击了一下!我是不是越俎代庖了?是不是不自量力了?是不是没事找事了?
晚上睡不着觉,校园里发生的事一遍又一遍在我眼前浮现。又想到吕老师,我想,按常理,他本不该经济这么拮据;又想,按常理,他本该比较富足;又想……按这个模式想下去,甚至想到:他本该是老师中的富豪。
这句话当然可能与事实不符,但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有一股全民经商的热潮,政策允许老师停薪留职。不少老师投身其中而摇身变富。而就在这段时间,吕老师想的不是如何把自己变富,而是如何让他的学生不再因为贫困而辍学。他的目标实现了,结果他把自己变穷了。如果他把资助学生的四十多万用于投资,不一定变不成四百万,四千万,甚至更多。
越想越觉得这句话有点意思。清晨起床,以这句话为题目很快写了一首小诗:
《你本该是老师中的富豪
——写给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师德标兵吕文强老师》
你本该是老师中的富豪
没想到
你挥金如土
几十年的功夫
你把你的家财挥霍一空
只为了“辍学”这个恶词
不再骚扰祖国的花朵
那帮当年的穷孩子同情你无处安身
送你个避风的地方
你坚辞不收
你耻于索取
是因为作为老师的那点尊严吗
也许
你用一生的积蓄
就是为了换得那点尊严
你换来的尊严没有归为己有
你分给了校长
分给了主任
分给了朝阳中学的所有老师
包括我
难怪路人看我的目光都变了
变成了信任
变成了敬佩
变成了感恩
变成了一片深情
唯独没有对于你的
那一丝怜悯
我有种狐假虎威的安全感和自豪感
真的
你成了我如影随形的老虎
有你在
走到哪里
我都将步态从容
气定神闲
看着诗中的句子我想,这样写是不是有对吕老师不尊重的成分?“挥金如土”“挥霍一空”这样的词本来是贬义词,用在这里合适吗?
我想到了有关清朝大臣纪晓岚的一个民间传说。
纪晓岚性情诙谐,语多戏谑。一次某翰林为太夫人祝寿,请纪晓岚写贺诗。纪晓岚便当众大声对太夫人吟道:
“这个婆娘不是人,”
此语一出,四座皆惊。老寿星满脸怒容。纪晓岚神态自若地又说出第二句:
“九天仙女下凡尘。”
寿堂的气氛顿时缓和下来。太夫人亦转怒为笑。纪晓岚紧接着再说出第三句:
“儿孙个个都是贼,”
这一句,又惹恼众人。某翰林哭也不是,笑也不是,狼狈万状。
接着,纪晓岚吟出最后一句:
“偷得蟠桃奉至亲。”
末句一出,个个欣喜异常,满堂喝彩。
我想,我在诗中用了那么多贬义词,而最终目的是褒扬,能否达到纪大人一样的效果?

诗写完了,我想到了来朝阳的第一天和吕老师相遇的情景。那天上午,在乐学楼前和吕老师相遇,相遇的过程让我终生难忘。后来我想,一首歌的第一个乐句,甚至第一个音符,基本决定了这首歌的调子;一幅书法作品的第一个字,甚至第一个笔画,基本决定这幅作品的风格。那我来朝阳第一天与吕老师的偶遇,对我未来的岁月是否能起引领的作用?
把与吕老师的偶遇写下来吧!
什么都有惯性,偶遇写完了,又想写别的。写了学校给我的整体印象,写了和我同一个办公室的几个主任。一口气写了三四千字,老朋友的忠告全忘脑后了。
中午在学校餐厅吃饭时,和效斌校长说起写报告文学的想法,他表示很支持,说:“写完了用微信发给我看看。”第二天上午写完了,下午给他发了过去。
很快,办公室主任王绍乐把我叫到他办公室,指着电脑说:“徐老,你写的报告文学我看了,做了一些删改。你看怎么样?”
王主任的水平确实高,不少我意识不到的问题他都看出来了。
在描写晚自习教室里如何安静时,我联想到了基督教堂,我进行了一番基督教堂的描写,最后我说:“朝阳中学的晚自习与基督教堂有点像。”并说:“塑造心灵的地方就应该这个样。”
王主任说:“拿教堂比喻学校,似乎有点不妥。再说你说你进过教堂,会让读者误认为你信基督教。虽然说信仰自由,但作为人民教师,你信教,并且是信外来的宗教,这难免给人以异样的感觉。”
王主任说得很有道理,于是我决定把那部分删除。
前边提到的那首诗,我把它放到了文章的最后。我想以本诗作为结尾,“敬献吕老师,并与我所有的同事共勉”。
王主任说:“诗里的‘挥金如土’‘挥霍一空’这样的词读起来有点扎眼,这诗删去吧,删去对整篇没什么影响。”
王主任说的有一定的道理。虽然这是一种修辞手法,但也难免有不去深层思考而只是望文生义的。
最能说明王主任水平之高的是他把文章中的一个句号改成了逗号。倒数第二段的开头,我原来是这样写的:吕老师退休但没有退位。他时刻关注着朝阳的发展,不断为朝阳的发展献计献策。
王主任把句中的句号改为逗号,这使我对他刮目相看。不要小看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其运用的正确与否最能反映出一个人水平的高低。用英语语法分析,这里用一个句号没有一点问题,因为句号前后可以看作两个完整的简单句;但从汉语语法分析,前后两个分句之间存在明显的语义关系,两个分句合起来叫作复句,具体说叫作有间复句。既然是复句,就应该用逗号。
基本定稿后,晚上,我把文章发给了平度一中语文组的刘克勤老师,请他提点建议。克勤是我曾经的同事,是好朋友。他读了后,提了四条,都被我采纳。其中一条是:开头部分对吕老师的形象描写有点欠妥。其中一句我是这么写的:“他的眉宇之间透露出一种慈善,一种祥和,让人联想到皈依后的弘一法师,联想到弘一法师那种悲悯苍生的表情。”
克勤老师说:“这样描写虽然形象、真实,但让人不舒服。吕老师是全国教师的楷模,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你要知道共产党员是不可以信宗教的。你由他联想到一个出家之人,显然不妥。”
克勤老师提到的和王主任提到的是一类问题。看来,在思想认识上他们都比我高。
我在文章中所写的刘春涵老师的故事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的。写的时候有一点小小的疏忽:里面的“碰巧另一位数学老师的孩子也病了”,实际上,“数学”两个字多加了。
现在我们这个级部的数学组,除了刘春涵老师外,还有卢晶晶和薛琦两位老师。卢老师也只三十几岁,丈夫是军人,长期两地分居。她孩子很小,自己带着,生活着实不容易。卢老师任备课组长,当班主任,还任教这个班的数学课;薛老师最年轻,才毕业几年。在我的印象中,只要是在学校,几个老师总是处于工作状态。我们级部老师们用的备课本、听课本、批改记录本,以及圆珠笔,都是我从学校的物资办统一支取后再分发给老师们。我发现,薛老师用的最多,她经常几天时间就能用掉一支红色圆珠笔芯,她批改作业的数量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学生处主任闫鑫也兼任一个班的数学课,不过他不在数学组办公。闫主任也三十多岁,是学校里最年轻的中层领导。
别看四位都这么年轻,在卢老师的带领下,数学组的教学成绩一直很好。都知道,我们这一级生源不是很好,但几个年轻人硬是把这么一帮学生教成了全市第一名——当然全市第一名的还有不少别的学科。
在担任学生处主任之前,闫主任曾担任级部主任。他,以及另一个级部主任万礼超,和我们的王希和主任一样,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两个主任我在文章中只字未提,因为以前我没跟他俩在一个级部工作过,不详细了解他们,不详细了解的我是不能写的。但我从侧面了解到,他们级部的各方面工作同样很出色,他们级部的老师们同样很优秀。不用说别的,就说学校的宣传栏上张贴的照片,很多是这两个级部的老师。和吕老师的照片放在一起的那些老师,像曲才华、姜克平、张红霞、张晓晓、李洪伟、柳春廷、刘建义、柳淑珍、付相霞、杨显波、邓新泽、李晓霞、曹晓英、王莲波等老师,让人觉得,他们都是和吕老师一样值得敬仰的人。
同样的原因,其他的中层领导,像王绍乐、苏培君、张善福、侯文明、王淑霞、张进玲、盛凤、邱元森、卢中明、鞠华锋、卢滨,他们为学校的发展都出了不少力,但文章中也没提到他们。对不详细了解的人和事,我坚决不能妄加揣测。
对我所了解的事,也没有写尽。要写尽了,那要多大的篇幅!我记起了我来朝阳不久我们办公室的梁主任和同样教政治学科的陈金荣老师集体备课的情景。那是在初三教导处,我坐在自己的办公桌旁,梁主任和陈老师对坐在梁主任办公桌旁。那一节课,她们没说一句闲话,而是围绕着一个章节的重点、难点、课堂设计等反复讨论。两人一本正经地坐着,像是在开会。集备的过程两人一直说着普通话——陈老师在课下与人闲谈的时候是说方言的。她们的表情都那么严肃,那么郑重其事。说实在的,我从来没有见到过两个人一起交谈有那么一种阵势。那阵势让我终生难忘。多少年来我一直在想,这阵势是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所学校里老师们对待工作,对待学术的严谨态度?
文章的题目是《星光照耀朝阳》,这里的“星光”,我的本意并不是指吕老师自己。上面列举的这些老师,甚至所有朝阳的老师,都应该是和吕老师一起闪耀着的繁星。
我写这篇文章时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让学生家长,以及校外的所有人放心、安心——有这样好的教育环境,有如此敬业、如此爱生如子的老师,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我知道,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期望并不只局限于文化课成绩的提高,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这一点家长们完全应该放心,朝阳的领导和老师们早就想到了。
有一次我看晚自习,课间,第二节上课铃声还没响,教室内基本安静了下来,在教室的后面,女值日班长正在和一个男同学谈话。下一节是阅读课,值日班长要求那个男同学这节课站着阅读,男同学表示不服,说:“为什么让我站着。”值日班长心平气和,慢条斯理地说:“第一,你上节课精力不集中,并且在桌子上趴了一会儿;第二,上节课的题别人做完了,而你没做完;第三,课间时间,你大声喧哗;第四......”那个男同学慢慢低下了头,表现出很不好意思的样子。值日班长又说:“叫你站着阅读是对你的惩戒,这不算体罚,对你学习有好处,这样精力更集中,学习效率会更高。”
这事过后,我一直在想,这样的值日班长,这么小小的年龄,从她处理问题的过程看,已经充分具备了当领导的素质。这素质了不得,很难想象她长大后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
那个被惩罚的男同学,通过这件事,一定懂得了如何守规矩。也说不定这件事之后,他也模仿那个女值日班长去处理类似的事,因为他也有当值日班长的机会。
我想起了植物园里两位退休的老领导下象棋的情景。两位经常一起下象棋。有一天,下着下着,因为一方被偷吃一匹马打起来了。两人一人一头撕扯着棋盘,棋子撒了一地。在两人的对骂声中,棋盘被撕成两半。
我想,这两个领导年少时一定没进过朝阳这样的学校。多年以后,这种素质的领导也许再不会有,也许所有的领导都能变得像那个值日班长一样,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到那时,我们的生存环境一定和谐得多,美好得多!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这一切都是由整个学校的大环境决定的。这大环境是所有老师共同营造的。学校的主要领导是这个大环境的设计师,也是朝阳这艘大船的掌舵人。
值日班长的现象在朝阳不是个例,所有的班级都经常出现。
文章中,学生们在学科上取得的成绩我只是捎带着提了一点。我认为没有必要去细说,大众都了然于心的事有必要说多了吗?在那首小诗里我写道:难怪世人看我的目光都变了。这完全是实事。来朝阳以后,我真的觉得社会上的人看我的目光变了,和我说话的语气也变了。在校外,每当有人问我是哪所学校的老师,在回答之前,我就知道他们听到“朝阳中学”几个字以后会有什么反应。他们对朝阳中学所用的溢美之词让我产生极大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他们和我说话的语气态度,好像朝阳这些年取得的成绩就是我的功劳。
文章写完后,发布之前,我发给了吕老师,让他先看看,因为我一怕冒犯了吕老师,二怕有不实的地方,三怕有漏写的地方。发的时候带上了那首小诗。
吕老师正在北京,在中国教师博物馆参加一系列活动。教育部让他把工作时使用过的物品托运到中国教师博物馆收藏,让他结合物件给参观者讲述他的教育故事。他还经常参加其他单位组织的讲座、演讲、报告会等,还要给一些特殊学生疏导,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天天忙得不亦乐乎”。
当我说写了一篇报告文学请他审阅时,他一口一个“弟弟”地叫着说:“弟弟,我必须抽空认真拜读。”
读完后,吕老师发过信息来,下面是他的原话:
俺弟弟文采斐然,这文笔行云流水。看完后,我长时间沉浸在无比激动中!我被您笔下的吕文强和朝阳中学这个英雄的群体深深感动了!
弟弟,每当遇到什么事,都是直觉告诉我,我就应该这么做,甚至也不考虑会出现什么后果,已经习惯了。经过您的提炼升华,我突然觉得自己的潜意识引领所做的那些事都做对了。
弟弟,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到最后的人不多。能得到弟弟的充分肯定,我信心满满,我还是要坚持这么做!
弟弟,人活着就要活出一束光,自信坦荡,尽最大努力活成光芒万丈的那束最亮的光,为的是照亮温暖别人,同时照亮温暖我们自己。生命中所有的失去,都会用另一种方式归来,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弟弟,我被您的真诚感染了,不需客套,直言不讳。
最近有的报道这样说我:吕老师1977年7月登上讲台到2019年12月退休,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42年零五个月,退休后依然奔跑在教育的路上,到7月整整47年了。
弟弟,俺还是有些愧疚。其实细想想,咱做的一切,也只是尽到了职业的本分,只能说咱没白活一回,对得起咱的职业,对得起咱的学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算对教育负责了,对学生负责了,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了。
今后的路还长,我愿意和清波弟弟一起,一路向前,一路向阳,一路向善,一路向上,一路奋斗,一路绽放。
您忙吧弟弟,不用回复。
我回信息说:
谢谢老兄百忙之中阅读拙文。里面的事都是实事,里面的人都是实名,写的时候我自己都被感动得流泪。不夸张地说,这一切的故事都源于您。您对朝阳,乃至整个教育界影响太大了。学校为您而自豪,我也为您而自豪,文章最后那首诗的结尾是我的真心话。文章里说,您退休了但没退位,但我内心却担心您因为事务繁忙而离朝阳及朝阳的老师们越来越远。文章的最后是我,也是所有朝阳人的心愿。
吕老师回道:“弟弟,您放一万个心,我永远属于我们朝阳!”
文章对外发布后,我能感觉出引起了小小的热议,热议大都聚焦在吕老师和朝阳中学的现状。
平度九中英语组的王吉顺老师说:“一直觉得吕老师就像一个神,在您的笔下成了一个可亲可敬的平凡人!”并说:“让人舒服是一种最顶级的人格魅力,这方面吕老师做到了。无比崇敬吕老师!”又说:“朝阳中学敬业的老师就是多!”
张戈庄中学的秦春平老师说:“我一直觉得吕老师是神!吃过生活的苦,懂得为人父母的不易,救孩子于‘水火之中’!”并说:“自己的孩子没遇见吕老师是我最大的遗憾!”
同和中学的孙伟谊主任说:“吕老师的事迹一点不虚,他的荣誉完全是自己干出来的,确实是实至名归。”
同和中学的宋洁老师说:“我三年前参加工作,上岗前吕老师给我们作报告。他的精神对我们新老师影响很大。为什么朝阳中学的老师都这么敬业?一定是受吕老师影响。”
香店中学退休教师马爱丽和吕老师住一个小区,很早以前就认识。她说:“吕老师说话声音不大,总是笑眯眯的,但能感觉出他骨子里的那种刚直。”
仁兆中学的祁红霞老师说:“最崇拜吕老师!他是我们所有老师的骄傲!”
四季花城的托辅老师张杰说:“这些年朝阳中学为什么取得这么好的成绩,读了您的文章我终于明白了。看来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要说,像吕老师这样的为人、敬业,加上善举,放在世界范围,也是罕见的;我还要说,产生吕老师这样优秀人物的学校,要说它不出色,没有人相信!

作者简介:青啤,原名徐清波,男,青岛平度人,英语高级教师,从事英语教学三十多年,发表过英语论文三十余篇;爱好文学、音乐、书法等。发表过多篇散文、小说、诗歌;多次参加文艺演出和歌唱比赛;喜欢各种书体并乐此不疲。相信:文学艺术是相通的,文学艺术是人类的高级精神食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