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广东名家陈中希老师的佳作:《聪明与智慧》组文四则「飘舞的剑」(6244辑)

《聪明与智慧》✍
活得清醒叫聪明,活得糊涂叫智慧,一半清醒,一半糊涂叫人生。
聪明的人不会招惹自己解决不了的麻烦,智慧的人懂得主动放弃驾驭不了的事情。
聪明不等于智慧,聪明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但有智慧的人一定是聪明人。聪明是一种能力,智慧是一种境界。
聪明人灵活、反应快,精于计算,更注重自己利益和眼前利益;智慧的沉稳慎重,更多考虑长远,顾及别人利益和全局利益。
聪明人更多是大脑思维层面,智慧的人更多是意识境界层面。聪明人总把自己闪光的一面表现出来,喜欢自我炫耀 ,智慧的人则让别人把闪光一面表现出来,专注聆听别人。
聪明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智慧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手。拿得起来的是聪明,放得下的才是智慧 。
人的一生乃是一场修行,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也不是在庙里,而是在生活中,你的生活环境就是你的道场,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我们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之间,就是在修行,也是一种修养。修行则在于领悟,在纷纷扰扰的红尘中,没有所谓的得与失、成与败,懂得释怀爱恨情仇,看淡名利,笑傲红尘,尽情地享受美好,你就会处处感知到快乐与幸福。
修行的路总是很孤独的,却是清静的。修来的智慧是在孤独中产生的,当我们真正地懂得了爱,懂得了慈悲,就会宽恕和原谅众生,放过了自已。
《晨语》✍
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是现实社会的反映。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可是虚拟并不等于虚假,隐蔽意味隐藏着很多的危险,这些危险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因此,我们在网上时刻都要保持警惕,保护好自己的切身利益。
近年来,网上各种虚假信息满天飞,各种新型的诈骗手法层出不穷,已经有很多网友因此而受骗上当。
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以客观的态度,实事求是地看待发生在身边的事物。很多时候,符合逻辑的不一定就合符事实,符合事实的又不一定就合符逻辑。
唐代武则天的重臣狄仁杰在查办案件时,多次对手下的人说:“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
唐朝人魏微说过:“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凡事要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正确判断和认识事物,如果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错误,甚至走向歧途。
一百年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发表了《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梁启超看到清末封建统治下,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是想通过此篇文章,唤起国人的少年之气,接受先进思想和新文化,去改变国家命运。
我们今天提倡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模式,与梁启超的倡导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我们的儿童仍然缺乏动手能力,习惯了娇生惯养,我们的少年缺乏爱国主义教育,缺少品德教育,习惯了养尊处优。
这样的状态,不但抗压能力低,生活不能自理,而且当危机真的来临时,只能手忙脚乱,束手无策。
所以,就要改变我们的教育思路与模式,不能以考试分数衡量学生的成绩,要将德育和体育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纳入学校和家庭教育体系中。

图片提供,青年作家周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