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锋诗语:故乡的惆怅与生命的华章
——读《翻阅故乡的惆怅》有得
文/云蒙山人
认识典锋之前,我一直在揣测:典锋是一个怎样的人?捧读诗集之时,我一直在思索:典锋写的是什么诗?
《翻阅故乡的惆怅》里,展现出一个全方位的典锋:时而欢欣、时而忧伤,时而内敛、时而张狂,时而婉约、时而豪放,时而悲悯、时而惆怅......
品味典锋的诗歌,勾勒出一部多角度的华章:评点时事、回望故乡、瞬时感悟、怀念童年、感恩成长、反思艺术、放眼异乡、审视文明、讥笑癫狂……
坦率地讲,我不会读诗,尤其不会读现代诗,甚至大多数时候读不进去所谓的诗。但在陈典锋的诗集里,我却读出了深沉的共鸣,读出了朴素的光亮,读出了观察者思想的锋芒。
陈典锋的诗是赞美诗,根植丹凤故乡。他《在棣花景区肆意品尝荷花的馨香》,写出的诗句伤佛上辈子就蜇伏于我的心房。“那些喷薄的四月芬芳,再也无法在土地里深藏/火炬一样蹿出水面,直面阳光和/春天最纯洁的心房……你听,那满塘的蛐蛐,那一池的垂柳/也被她们的俚语和开心感动/清晨了,她们又开始敬业地补妆……有些贪心的目光,更是把你摄入了镜头装上了镜框/而关于棣花和荷香的传说/在返程后的种种谈资里开始登场/在都市的一隅,慢慢地浅浅地释放有关/商於古道和千亩荷塘的细节和动人/还有那一只火红的凤凰”(P211)我曾多次欣赏棣花荷塘,却未曾写出如此巧妙动人的诗文,和典锋相比,纯属白忙。看来,再动人的歌喉也比不上赤子的吟唱,他一出手,我就知道,没有设身处地是自己的硬伤。
陈典锋的诗是世相诗,不局限于故乡。在奔波的旅途中,他也能敏锐地掌控那转瞬即逝的艺术灵光。《车站所感》就是这样:“一个盼望出发,一个渴望回家/有的满面春风,有的挂满泪花/大包小包,包括孩子住院的尿盆/也攀上车顶的人问,你咋啥都没有?/被问的人人摇摇钱包,我这有卡”(P111)读这首诗,不得不惊叹于他细致的观察和精到的表达。若在当下,那些被问的人恐怕会晃晃手机,回答“一机在手,万事无忧”了吧!
陈典锋的诗是抒情诗,总能触动心底的琴弦。如这首《致某人》,就让人体会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同感。“你永远不知道谁在把你珍藏/像包裹的星星一样仔细端详/在漆黑的夜晚,把你抖落成一片银色的月光/如同梅花,总在暗角悄然开放/而思念的身影,已迷失了归途的方向/无法描摹你语言的颀长/在空旷处放飞那一句哽咽的歌唱”(P120)细品慢嚼,乐曲《一剪梅》不由萦绕心头:“真情像梅花开过,层层风雨不能阻隔。”
陈典锋的诗是哲理诗,总能叩问灵魂的深处。《让一片叶子从生涩走向成熟》就是这样一首回味香醇的哲理诗,让我们洞见一枚茶叶的前世与来生。“用一种温度来捻揉/给叶子增加一些低语和内涵/辅佐于风言风语/在内心凝结为香味/从生涩走向成熟/当遭遇水的那一刻/也许是茶的泪水/那些当初被碾压的私语/被翻滚的浪花破译/开放成一片片内心的喧嚣/就像风啸过高林/就像海啸扑向堤岸/就像雨打芭蕉/苦涩,一如新生”(P139)诗中描述的茶叶与水的最美相遇以及茶叶自身的生死轮回,的确给人以无尽的启迪。末句与题目的呼应、与行文的照应踏雪无痕,浑然天成。
陈典锋的诗是宣言诗,明确表达艺术的追求。《文字要走多远才能被看成是一首诗》就回答了作者的艺术思索。“城市在不断加快的步伐里/逐渐变成一张薄饼/在车轮的碾压和厚霾的烘烤下/悬挂成一枚枚风干的传说/文字要走多远才能直刺人心/成为一首经典的歌谣?/攒动不息的头颅/像盘子里一颗颗即将跌落的绿豆/着急着扑向将要沸腾的白粥/天地看乏了同样的演出/便眨巴起他的眼皮/在哪里都是睡在梦里/醒在哪里都是醒在心里/当月升月落不再被黎明的呜咽淋湿/天,便亮了”(P224)这是陈典锋期冀的诗的境界,也是我所向往的艺术境界:淡泊名利、独立特行、俗世独清、云卷云舒,理智面对自己,坦荡荡融入世界。
翻阅故乡的惆怅,我不仅沉溺于同样的惆怅,也跃动于同样的希望。生命短暂,艺术久长。我们都是一滴微不足道的水,奔流在故乡的河流,追寻着梦的方向。不管千里万里,故乡都是我们梦的原乡,是一切的梦想生根发芽的地方。
览读典锋的诗集,我不仅惊诧于他的才华,更钦佩于他的胆量。作为普通的文学追梦者,我被诗集中勃发出的深刻哲思、盎然意趣和果敢担当所吸引。陈典锋,他颠覆了我对诗人的片面认知,冲破了我对职业的死板印象,让我不由得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同是教坛文学人,差距咋就这么大?此中细枝末节,我暂时还得在《翻阅故乡的惆怅》中,慢慢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