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谈“礼节”
冯喆
我国是礼仪之邦,劳动人民自古就崇尚“仁义礼智信”。人与人之间的往来,尤其注重“礼尚往来”。如果能做到礼尚往来,也就有了仁心,有了义气,有了礼节,有了聪明才智,有了诚信。
借钱借物,要按时归还。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这是礼尚往来之一;婚丧嫁娶,亲朋好友要随礼。随礼礼金随多少,其实是约定俗成的。时代不同,亲朋好友关系亲疏不同,礼金也不同。不管如何,亲朋好友家里有红白喜事了,亲友就要前去捧场,就要随礼,这也是礼尚往来的形式之一;欠债还钱,该礼还礼,这是起码的礼节,却被越来越多的人践踏!
每每看到这些伤风败俗,糟蹋中华民族光荣传统的行为,我往往会嗤之以鼻!不屑为伍!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不屑子孙,以父母偏心为由,拒绝赡养老人。他们常常会列举出父母对自己不好,其他兄弟姐妹沾光,父母给自己盖的房子孬,给小儿子盖的房子好,父母没给自己看孩子,父母给其他兄弟姐妹钱了……无非是拿鸡毛蒜皮,豆腐渣油泥等等家庭琐事为说辞,就是不赡养父母。他们连最起码的孝顺礼节都不懂,对自己的父母尚且如此,对别人岂能真心实意?!!对父母尽孝,就是最大的讲礼!最懂得礼节!不尽孝的人,和他也别谈礼节了!他连做人最起码的跪乳之恩都不报,对外人还有啥礼节?
对父母、对师长、对亲友要以礼相待,要做一个彬彬有礼的人,就要讲礼节,施礼的细节。
我身边有个Y,恢复高考制度后,考上了大学。参加工作后,单位离家并不远。因为家安在农村,他怕父老乡亲对他敬而远之,就特别注重自己的言行。村里人有红白喜事,如果有时间,就主动回家来,前去帮忙。或者帮着写写账,或者收收礼金,写写对联等等。骑自行车进村,碰见父老乡亲,赶紧下车问候,“叔叔大爷、爷爷奶奶、兄弟姐妹”该怎么称呼就怎么称呼,该递烟的递烟,绝不“拿大”“目中无人”。他对我说:“骡子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村里的父老乡亲对他评价都很高,说他没忘本,知书达理,他一直是我心中学习模仿的榜样。
我清楚地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到春节临近,村里往他家送红纸的,一直到年底从没间断过。乡亲们知道他忙,是让他抽空给自己家写春联。Y也确实是这样做的,给东家写了,再给西家写,有时候还要搭红纸,还要走东串西贴对联。
这几年,他一直在外看孩子,村里的红白喜事,给乡亲们帮不了忙了,他总是委托在家的好友,替他随一份礼,以表自己不忘家乡之情。
解放以后,农民经历了互助组、合作社、生产队大集体和分田到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原来那种互帮互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情,好像越来也淡薄。城市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背后,是邻里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开始在农村上演。
这自然是各种礼节的荒废,是对礼尚往来的冲击。笔者近年所见,产生了些许忧虑。

作者简介:冯喆,退休,文字爱好者。《茌平文苑》创始人兼主编,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主编文学专著八部,出版诗文集三部,发表文学作品45万字。2020年荣获“中国网络诗歌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