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庄,我在<铜川红区行(十七)>一文里作过详细描写,这里不再赘述.三访阿庄,一心想登顶镇风寺..因为第二次采访时是2022年11月19日,一行人到了第一个中共同官县政府成立地阿庄镇小庄村,探访中共同官游击支队经常出没的镇风寺时,因山高路险,本人爬山前未吃饭,中途发生了低血糖现象,未能登顶.深感遗憾.文章发表后,原铜川市王益区医院院长王文学先生,故乡即阿庄.他常爱听我讲他家乡的革命历史故事,听说此事的前因后果后,非常激动.热情的提出一定帮我完成这一采风心愿.2024年4月的一天,热心的王文学先生亲自驾驶自己心爱的座驾,接我自铜川新区向铜川市印台区阿庄方向飞驰而去。
此次行程我们计划的目的有五,一是拜访王文学院长的中学老师、原广阳中学校长、印台区政府督学、区文史办编史专家王兴才先生;二是一心奔赴阿庄小庄村,感谢上次帮扶我下山的村党支部副书记郭胜利同志.三是拜访辛亥革命先驱井勿幕先生故居;四是再次登顶同官游击支队过去经常出没的镇风寺;五是进一步采访历史上第一个中共同官县政府成立地——小庄村。
王院长驾艺高超,车子又好,行路如飞,说话间自新区到了印台,经305线,向广阳方向飞驰而去。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已经到达了印台区广阳镇井家塬村。(关于革命先驱井勿幕及故乡井家塬,择日另文详述)。
作者与王文学院长在井勿幕故居前留念(村民摄影)
参观采访完井家塬,我们驱车到达丰邑村,拜访王院长的中学老师王兴才老先生。

王兴才先生照(李晓信摄影)
丰邑村位于镇政府东,阿庄河北岸的台地上。该村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是印台区为数不多的古村遗址之一。北塬畔有考古价值较高的汉墓群及旧城垣多处。该村发现了约二亿年前的硅化石,被命名为“丰邑树木化石”经王兴才老师及时抢救性保护后,现陈列在陕西省自然博物馆。
据传,该村王姓先民王良,聪明机智、勤劳勇敢,既能博古通今,又懂天文气象,依仗肥田污土,辛勤耕耘,喜获囤粮万石,攒银万贯,儿孙满堂,家业隆兴,其庄园规模空前。其村也发展成为方圆五县的商贸中心、文化中心、宗庙、娱乐活动中心。现在的阿庄集会就因此而来。

丰邑新貌
又传,丰邑城遗址同“丰义王”之意,为元代土城。其村王姓多是元王室后裔。加上新社会的培养教育,因此该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王兴才老先生就是该村乡贤、能人中的代表人物。他大学文化,中学高级教师,曾任广阳中学校长,印台区政府督学、编史专家。他的圆脸上长了一双忽灵灵的大眼睛,由于退休后长居农村,坚持锻炼,虽然身材高大,但却步履稳健、浑身是劲,看不出是一位七十多高龄的老翁。
陕西省自然博物馆发给王兴才的捐赠证书(李晓信摄影)
据王院长介绍,王兴才老师当年当校长时,为了便于辅导应考学子,让学生和自己挤在自己不大的土炕上,管吃管喝,精心培养,使学子圆了大学梦。
多好的老师和校长。不由使人肃然起敬! 三句话不离本行,我们在他家里,看到了他自己掏腰包复印的1200页的《蒲城县志稿》等史志资料;看到了他收集的亿年的木化石、石刻等文化文物遗存。印象王老头真是个真正的文化教育名人。
说起登临镇风寺。王老师来了兴趣,他说“镇风寺”周围,就是许天洁带领的同官游击支队经常出没之地。”他说自己经常结伴登顶,“今天,我陪你去,保证你实现登顶的愿望。”

亲戚家的老板柜(李晓信摄影)
就这样我们一行三人在王院长亲戚家吃了一顿香喷喷的臊子面,看望了郭胜利,又一次不听劝告开始登山。
作者在最险处留影(王兴才摄影)
到了最险处,巨石像猛兽,拦在面前,要么像青年人一样,踩住石头上浅浅的脚窝,猛冲上去;要么上不去,就有可能掉入万丈深渊。面对怪石,王老师鼓励我勇敢向上冲,他双手一簇屁股,王院长一拉,我再猛一鼓劲就上去了。就这样一节一节的挪动着,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登上了顶峰,大家激动地对着山谷高喊,山谷里回响着我们的吼声。那吼声好像是宣战的锣鼓,那吼声好像是胜利的号角!一声接一声的传向远方。

有了希望的一刻(王兴才摄影)
可是,冷静下来才发现我们高兴地太早了。登顶后,到镇风寺还有一段小路要走。这小路一边面临万丈深渊,一边荆棘丛生,无法靠近。小路只有一脚宽,一不小心掉到右边即刻光荣;掉到左边满身扎刺。人们都变成了小姑娘,全身倾向左面,宁可被扎了也不可没了呀!小心翼翼的行进着。
这段险路好不容易走完了,到了两大块石头,中间夹着一条深沟的底部处才是宽十几厘米的小路,这时只有坐下来,下边王院长接着,溜下去才能勉强走出。就这样走走停停、跌跌撞撞终于到了镇风寺石窟。艰难的历程决定了我们要细细地游览观赏,酌以不虚此行。
一是石窟前一块巨石上刻有磨盘底盘的麻花状花纹和中心安装磨轴的深窝,旁边刻有成品流出的石槽。但磨盘的上半部分不知去向。这处食品加工工具,利用现有巨石做底盘,确实是我国明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是石窟前的小广场。镇风寺石窟座西面东,石窟前有一块不大的小广场,临广场东望,日升月落,天玄地沸,终止秦地之极,身后就是陕甘边区的千里河山。自北坡下去,可以直通宜君、黄陵、洛川一带;东坡的山梁就是白水县辖区,真是个游击队歇脚、藏身、撤退的好地方。
三是小广场北面的巨石墙壁上隐隐约约镌刻着“大明国”三个大字。说明该寺庙石窟开凿于我国明代。
石头墙上的“大明国”三字(从右至左,李晓信摄影)
四是镇风寺的中心建筑千佛洞窟。据有关史料介绍,该洞窟为单窟,开凿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至1620)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洞内东西两面及后壁刻有千面浮雕,大多为弥勒佛,罗汉及佛传故事。洞窟顶部绘有美轮美奂的彩色壁画,因为年代久远及砂石结构,部分浮雕风化风蚀严重。该洞窟相传开凿于佛教冷落的历史时期,它较好的印证了佛教文化,是珍贵的文化遗存。现为“铜川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石窟开凿于山顶,尚未开发,山路崎岖、巨石耸立、荆棘遍野,爬山险象环生,实属不易攀登之处。在未开发之前,尤其是老年人,真的不主张登山拜佛。

镇风寺洞窟内的千佛形象(李晓信摄影)
作者与王兴才老师在镇风寺洞窟前合影(王文学摄影)
却原来这个小庄村地处这个山口上的风口处,过去风大时,房子被刮得片瓦不留,庄稼颗粒不收,老百姓无法生活。早在明朝时,老百姓集资在山顶开凿了这处洞窟,塑造了佛像,并在洞窟两壁雕凿了栩栩如生的上千佛像。佛寺宏伟壮观,居高远望,关中平原一览无余。每年佛寺都要举行法事活动,临近的三个村子轮流坐桩,千万人聚会三天,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好不热闹。以求佛祖保佑,镇住妖风,化险为夷。但风未镇住,却为红军游击队提供了一处藏身之地。这样的佛寺,当然要亲自登顶膜拜。
这次虽经数险,一是因为上山前吃饱了饭:二是因为王老师、王院长二人鼎力相助,我的登顶采风愿望得以实现,使我喜在眉梢,高兴至极。感谢二位的全力支持和帮助。
高兴之余,冷静思索。这么危险的道路,我们生活在和平时期,登顶尚且困难重重。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当年的许天洁带领的游击队是怎么生存下来的呢?真是,伟大的事业,产生了伟大的创举!干大事,不经七七四十九难,是没有成功的希望的。
太阳懒洋洋的落下了西山,我担心险路难行,催二位下山。他们还是一前一后,保护我一同缓步慢行,磕磕碰碰下到了山底。登山采风的任务总算圆满的画上了一个句号。
说到采访史上第一个中共同官县政府成立地之事,王兴才老师竟然知道的清清楚楚。他为我们讲述了1948年5月4日,中共同官县政府在小庄村郭炳坤家成立的这段历史,当时上级任命屈计君同志任县长,县政府下辖陈炉、红土、金锁、广阳四个区公所和六个乡政府。大家有时就住在郭炳坤家里。当时屈县长还建议郭炳坤将两个儿子送到延安去学习。郭因考虑儿子太小,没有送去。
同官县政府第一次成立地址郭炳坤家照(摘自网络)
王兴才老师还带领我们瞻仰了郭家的墓碑。
关于革命老人郭炳坤,墓碑上的碑文写的清清楚楚。
郭家墓碑碑楼照(李晓信摄影)
“郭炳坤之革命活动略述。郭炳坤自1946年认识中共地下党员芦昌春即参加革命工作,相继与许天洁、屈计君、王志文、周有才、王宏俊等人为战友同志。1947年入陕甘宁边区马栏‘干部培训班’学习,1948年夏与王志文------等参加了路东工委在白水月庄召开的联防会议。1948年5月4日,陕甘宁边区同官县政府在小庄村郭炳坤家宣布成立。1949年蒲城县解放后,党组织任命郭炳坤为阿庄乡乡长,后经中共蒲城县委组织部部长王增英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1年曾任阿庄乡党支部书记。时2023年5月,因在村东创建养牛场,迁坟移碑,始觉原碑文有所缺失,故补之。
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生 王兴才 授笔以助。------。
公元二零二三年癸卯年十月初一 毂旦”
此次三访阿庄可谓收获满满。再次感谢身体硬朗、知识渊博的王老师和热情好客、不忘初心、知恩图报、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院长兼书记的王文学先生。
附:作者简介:
李晓信、男、陕西省铜川市人,大学文化、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经济师、主管药师、陕西省作协会员,铜川市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铜川市及王益区作协会员,先后任多家省、市医药(集团)公司企业领导、顾问,铜川市印台区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成员;铜川神州书画研究会文学顾问。出版有文集《感悟-古都情缘》《感悟-沧桑岁月》;编有《药品GMP认证培训教材》等书;近几年又在国家、省市报刊、网络,发表了一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和学术、管理论文。曾获得省、市级多项荣誉称号。被誉为“是我省医药行业资深的专家和模范”其事迹被收入《路在脚下延伸》《岁月如歌》《铜川乡村记忆》和《天南地北王益人》等书籍。
作者近照
2024年6月18日 完稿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