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洞山溪最消夏
徐启文
难以忍耐夏天到来石屎森林挤迫的热气,就回故乡太和古洞山溪行游。
一条蜿蜒曲折的溪流,像下雨一样洒落我的躯体,清凉气息,清润我的心灵,滋养我的眼眸。
一块飘落的芭蕉叶,像一条小船,沿着溪水奔流。我的睡乡,来到咸丰年间,一位客居清远爱好堪舆学的顺德人,寻觅至大和坑蕉园,约齐“开山二十八友” ,建起“桃源仙馆”,成为太和古洞,为名山洞府之首。
峭壁如削,云雾缭绕,树木高耸,茂密青葱。顺着山路蜿蜒而上,总有一把大伞,撑起一份阴凉,引来消夏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见证古洞的百年风流。
咸丰四年,清远知县程兆桂, 在太和洞竣工之日,亲笔题字“别有天地”, 留存至今。清末榜眼、著名学者、清远人朱汝珍,写下“太和古洞”四个大字,刻于洞门牌坊;并赠送长联:“劫火昔曾经,谁知玉宇琼楼,依旧神仙居福地;洞中堪小隐,记得清溪红树,此间风物似桃源。”正是:胸藏笔墨气自华,溪水消遣醉未休……
一路曲折踏阶,两边山岩无数镌刻:“武陵谷”、“洞天一品”、“欲涤无尘”、“护世名山”……一段斜斜山道,两块巨石对峙,一块刻有形状奇特的符:“镇山灵符”,上面落款“大清宣统元年……重新”“太和居士何……”。不时有游人脱去鞋袜,在溪里山石安然而坐,让双脚伸入冰凉的山水。正是:泉水叮咚诉心声,诗画一路送清幽……
溪中奇形怪状的石景:“出山蟾蜍入山猪”“老人观月”“石仙高卧”“石莲花”“子母狮”……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石头王国。正是:溪水拍石如弹琴,沙沙吟唱抒情诗……
岩壁上数十处大小瀑布及水潭,构成诱人的山水奇观。树林里的天然氧吧,负离子满满的,氧气足足的。正是:碧潭绿树披襟坐,自有清风不用钱……
沿溪拾級的小径,筑了许多凉亭:映日亭、惜步亭、听泉亭、涵碧亭、澄心亭、大观亭、自然亭、观瀑亭等,游人每走一段,便可坐下憩息,细细品味沿途风景。正是:欲借醉仙一瑶琴,山水清曲乐悠悠……
回到大门口,就是广东省最大的山泉泳池。我爱游泳,泡水,冰冷的泉水浇淋在温热的身体上,那一刹的自由与释放,无拘与无束,感受着无限的清凉与快乐……晩上,在怪石嶙峋的民俗馆里,饮一杯用山泉水煮的山茶,美味,独特,仿佛成了神仙……打开窗户观月色,微凉浸浸(粤语)不是风……
2024.6.22.于羊城麓湖畔
作者简介
徐启文 中山大学中文系专科毕业。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广州市新闻出版局处长,广州市文学创作研究所所长,广州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广东省作协理事和省文学创作职称系列高评委,广东省传记文学学会和广东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广州旅游文化研究会会长兼广州《旅游文化》报主编等职。出版诗集《情眸》《生命的超越》《海岛行游》等9部,歌词集《心中的歌》1部,散文诗集《生命的行旅》1部,散文集《祖居的龙眼树》《北江水·.珠江浪·.南海潮》《登山临水》等4部,报告、纪实文学集《南国之星》等2部,论文集《感悟星光》1部,小说集《天魔海怪》(合作)1部,《徐启文自选集》等文学类专著共20部,计有500多万字。1965年赴北京出席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