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12)——佛家瑞兽(原创首发)
——洛阳白居易研究会白江永撰文
佛教自汉明帝刘庄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至洛阳,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洛阳的佛教寺院有白马寺、香山寺、禅虚寺、灵岩寺、乾元寺、石窟寺、广化寺、灵山寺、天竺寺等百十处。石窟有龙门石窟、巩义石窟、西沃石窟、鸿庆寺石窟、虎头寺石窟、伊川石窟等十余处。现存有石窟佛龛3500多个,各种造像20万余尊。
说起佛陀,大多只是说龙门石窟庄严肃穆又面带微笑的卢舍那大佛;各个寺院供奉的如来佛、阿弥陀佛、弥勒佛、玉佛、观世音菩萨、西方三圣、十八罗汉;还有雕刻精美的菩萨造像以及威武雄壮的护法、力士造像,小巧精灵的佛陀造像。书法爱好者还会想起“龙门二十品”,唐•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等。却往往忽视了佛陀身边的狮子造像,寺院门口、石窟佛龛两侧、佛陀的须弥座下、佛陀膝下、大殿的柱础上,洛阳佛家寺院的狮子造像有万余个,有一千余件狮子雕刻集中在龙门石窟,仅古阳洞就有二百余处。这些凶猛的狮子怎么会出现在慈祥的佛陀身边呢?
《灯下录》云:“佛祖释迦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左右七步,步步生莲,作狮子吼曰:天上地下,惟我独尊。”“狮子吼”就是形容佛陀(或菩萨)说法如狮子威服众兽一般,能调伏一切众生。因为狮子是百兽中王,狮子一吼,百兽自然脑裂、身上的毛都竖立起来。《东京梦华录•卷之六元宵》曰:“彩山左右,以彩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摇动。”说狮子还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文殊菩萨的坐骑。
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乔达摩•悉达多悟得真道成释迦牟尼佛后,头上生有112个肉髻,应狮子发髻相,是佛家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应化之身,本自具足、无始无终、不生不灭,报身居于华藏世界。《大般若•三百八十一》曰:“世尊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是三十二。玄应音义三曰:肉髻,梵言嗢瑟尼沙,此云髻。即无上依经云:郁瑟尼沙,顶骨涌起,自然成髻是也。”《优婆塞戒经》记载:佛的三十二相,和众生一样,也是一种福报。如“为菩萨时,于无量世,恒以软语先语实语教化众生,是故先得八梵音相。”佛祖头上的肉髻不但是独有的,而且是很难修行的,这也是菩萨和罗汉未有的。 佛陀的三十二庄严德相其中有:“顶髻相、眼色如金精相、狮子颊相、肩圆相、上身如狮子相、毛孔生青色相、身金色相”七相是狮子应身相;据《大般若经》记载八十种好有:“如来行步威容齐肃,如师子王。如来发声威震深远,如师王吼明朗清彻。如来身分上下圆满,如师子王威严无对。”三种随行好是狮子好。
狮子深受佛教的喜爱,源于古代印度人对于狮子习性的神化。在佛教当中,经常以狮子来比喻智慧、威猛、降服等含义。
故而佛教传入中土就有了“奋髯吐舌,威见齿舞”的护法狮形象,它们偎依在佛膝下,昂首向内,既警戒又虔诚地护侍佛法。狮子或扬首挺胸、粗尾上翘,或蹲坐仰天长啸、或吐舌抬足喘息、或回首四顾张望,时刻在展示着狮子所特有震慑力和辟邪的功能。佛前塑造的狮子苍劲有力、雄浑威武,那威风凛凛的鬃毛,矫健的四肢,无疑在向众信徒传达佛门圣地该有的肃穆与威严。像狮子威服众兽一般,能降服一切罪孽,昭示着佛法无边的广大、慈悲,能调伏一切众生。
原创不易,欢迎转发分享留言点赞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