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于昌平乡陬邑县,他的先祖是宋人。宋人就是殷,孔子的祖上是商代的后裔。孔子是王族出身。他的祖上有孔防叔,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是孔子的爸爸。孔子的爸爸和孔子的妈妈颜征在。叔梁纥(孔子的爸爸)其实有一个儿子,但是他肢体残疾,因为叔梁纥家里还是很有地位的需要有个体面一点的人来继承,承担家业。叔梁纥就去颜征家里求婚,颜征家里不是只有一个女儿,据记载有三个女儿。颜征在(孔子的妈妈)是个小女孩年龄不到二十。开始的时候颜征家里也答应了叔梁纥嫁给他一个女儿过去。结果那两个大的女儿不愿意嫁给叔梁纥。颜征在听了以后和她妈妈说:你们这个做人是不可以的,说你当初不答应人家这个也无所谓。可是你收了人家的东西就应该履行诺言。后来颜征在就和叔梁纥结婚了。当时叔梁纥已经六十多岁了,他们结婚后就去尼山祈祷,希望有个儿子。鲁襄公二十二年,生下了孔子。孔子名叫仲尼。仲也是排名老二之意。孔子出生时有个圩顶就是头中间低四周高。孔子三岁时爸爸就去世了。葬在防山,到十七岁时妈妈去世。孔子小时候很喜欢玩礼乐祭祀。孔子小的时候就没有嗔恨之心,那时是孔子的妈妈刚去世不久乡里有个季氏请乡里人们来家里吃饭,孔子去了以后被问到我们都是请有头有脸的人来家里吃饭你凭什么而来?孔子听了之后转身离去并没有不高兴的话语。而且孔子的《论语》开篇就是乐。写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的《论语》给人以温情,比如你看到一间房子着火了,你是否拿着水桶就去救火。如果你拿着水桶去救火但是房子依旧是烧没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留给人们以温情。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有四个方面与常人不同:个人内修的境界,做到了不起心动念。看待世界的方法,不落入非对即错的两极思维。对待其他思想的态度,不封闭自己,能与各种学说融合。修行的结果,不要那个自私的小我,成就那个仁爱的大我。孟子与孔子的区别是孟子是孔子的思想解读者,因此被称之为亚圣。孟子说的话都是否定之否定句加强了自己的正义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即人性本善。他认为,人天生具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情感被孟子称为“心之四端”。这些“四端”是人性中善良、道德品质的源头,它们像四肢一样与生俱来,是天赋的。为了进一步阐释人性本善的观点,孟子以一个人爬到水井旁的情景为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惊恐怜悯之心,这并不是因为想与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也不是为了在乡里朋友之间博取名声,更不是因为不喜欢听到小孩子的哭声。这种恻隐之心,正是人性中善良的表现。孟子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怜悯之心、羞耻之心、谦让之心和是非之心,那么他就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人。朱熹作为孟子学说的继承者,进一步将“心之四端”划分为“情”的范畴,而仁、义、礼、智则属于“性”的范畴。他认为,“性”是心之未发,“情”是心之已发。也就是说,“性”是潜在的道德品质,而“情”则是这些品质在实际行动中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