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渭城区biangbiang面
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
2024年6月21日上午
关于这个biang字
大家都知道,这个字不曾载于古今中外的字、词典。就是说,它是通过民间口口相传而来的。所以,它给今天的人们,既留下了一团迷雾,又给了十分开阔的想象空间。
我给它的定位是源自秦统一中国的时代。
为什么这么说呢?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不妨把话说的更远一些。
意大利伟大的哲学家、语文学家、美学家和法学家维柯(Giambattista Vico,1668—1744),在世界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影响巨大,其著名代表作有《新科学》《普遍法》及《论意大利最古老的智慧》等。其《新科学》的出版标志着历史哲学的诞生。在《新科学》研究中,他一再地感叹道:“这一点值得惊讶,中国和雅典这两个民族相隔那么久又那么远,竟用同样的诗性方式去思考和表达自己。”“古代民族中的波斯人以及近代才发现的中国人,都用诗来写他们最早的历史。”
维柯说的很准确,就拿脍炙人口的诗经《豳风•七月》所反映的生活来说,最迟距今有三千三百多年了。它诞生的豳地就是咸阳的一部分。通过诗中人物娓娓动听的叙述,多侧面多角度真实地记叙那个时代的生活。《七月》里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小米、高粱、豆类、麦子、稻谷等。小麦起源于亚洲西部,在西亚和西南亚一带至今还广泛分布有野生一粒小麦、野生二粒小麦及与普通小麦亲缘关系密切的节节麦。在伊朗、伊拉克和土耳其肥沃的新月地带,是栽培二粒小麦和提莫菲维小麦最早驯化之地。特别是以色列西北部、叙利亚西南部和黎巴嫩东南部是野生二粒小麦的分布中心和栽培的起源地。中国最早发现被碳化与石化的小麦,是在浙江的河姆渡遗址。它属于新石器时期,距今有七千年的历史。新疆的孔雀河流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楼兰的小河墓地,也发现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麦。如果小麦真的来自西亚,它从陆路传来的可能性极大。自西往东,比较符合常理。也许,小麦从中东通过楼兰传入内地,古豳地占据“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理优势,较早的栽种了它也在情理之中。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的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即bb面的原材料。试想想,在两千二百多年前,小麦传入中国四、五千年了,咸阳人食用小麦面粉的工艺基本很成熟了。
说b字源自大秦帝国诞生时期,其依据是始皇帝统一中国后,将关中数十万老秦人迁移至边远地区。这个字,记载了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里通过它的字体结构来解读,似乎也能说的通。
一轮明月当空。(顶部一点)
它的光彩倒映在夜晚的渭河河面。(左面大月)
河岸秦咸阳离宫的一处殿堂里,进行着一个特别的仪式。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在朝廷要员的主持下,依依话别后,观看歌舞演出,也就是今天的联欢晚会与宴会吧。(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字里面钻,官员居中主导。左扭扭,右扭扭。参考繁体乐字)
表面上气氛热烈欢畅,其实更有几分不忍离别的痛惜之情。据杜佑《通典•职官》言:“秦制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里为亭,亭长主之”。左长长,右长长,他们是什么长?亭长吧。在亭长们的中间,是马。这是为亭长们备下的即将远行的交通工具。可以看出,亭长们的使命艰巨而光荣:他要带着辖区的民众,移居秦国最新打下的远方国土。因为为了将关中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传给四方的蛮夷之地,巩固大一统的江山社稷,采取了大移民的方法。看来,移民是按照“亭”的编制整体行动的,至少在陌生的地方,这部分人是熟悉、亲近和有凝聚力的。亭长就是其中的核心了。将他们集中起来,吃喝演出招待一番,大家相互倾诉离别之情与报国之志。
这是十分悲壮的一幕。
当然,朝廷也非常理解移民们的心境:故土难离呀。
于是,主事的官员说,其他东西不好带,把做bb面的擀面杖和切面刀记住带上。大家吃着家乡的面,就和在故乡的感觉一样了。
于是,与左边月字对应的,就是右边的一竖与竖勾。大堂的右边,大厨们正忙着做bb面。
于是,大家的心愿满足了,心病去除了。
于是,一块石头落了地,心字兜底了。
这场告别晚宴的主食就是bb面。于是,在家乡吃过了最后一碗bb面,浩浩荡荡的移民大队出发了。他们的目标就是:坐着大车走四方。它与逛咸阳比较,有了开放包容的气度,也更符合实际。
这个字,寓意着大秦人的使命与担当!伟大而高尚。它的历史含义无法形容,也无处安放。它就存在岁月的长河里,存在千秋万代生生不息的咸阳人心里,存在皇天与厚土之间。
它是上天赐给这方土地的一座丰碑!
有一个问题,就是既然秦的以都城咸阳为核心的关中移民到了四方,为何只有咸阳把这个biang字传下来了?它正好说明了,一场又一场的送别活动,被那时的文人记下来了,也传下来了。biang字应该是个像声字,也是吃面时的发声。现在情况就不同了,交通运输物流信息人员移动十分便利,深圳一些面馆就挂着大大的b字!品尝品尝,地地道道的大秦口味!期待这个古老的含金量极高的饮食品牌,焕发光彩,召唤吸引天下人,来到咸阳,吃bb面,逛帝都胜景!
这只是个人物粗浅认识,请大家批评指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