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做好人
鲁海
盛夏时节,树荫下三个老头光膀子纳凉。他们每人一个马扎,一条毛巾,一把蒲扇,标配似的。三个老头,其中一个直勾勾朝马路方向看景,一个低着光头半睡半醒,一个斜着膀子用蒲扇挠痒痒。挠痒痒的老头停住手上的蒲扇,漫不经心地说,这天底下没一个好人。打盹的老先生慢腾腾抬头反问,那你是不是好人。蹭背的回答说,我也不是什么好人。看景的老头收回目光,哈哈大笑,上气不接下气,随后一阵干咳。
这固然是老哥仨在调侃,不经意的闲扯。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感慨并非少见,特别是中老年人群中,特别是当人们遇到挫折走投无路,或者遭受诬陷诽谤,万念俱灰的时候,“天底下没一个好人”的哀叹则油然而生。一个人处在逆境当中,产生消极思想、过激言行完全可以理解。那位老先生一定是受经受了或者正在经受某种挫折或磨难。
反之,当人们心情愉悦,春分得意,得到某种关照奖赏,或者救助或支持,“还是好人多”的感慨油然而生。比如在公交车上,年轻人主动给你让座,你要滑倒的时刻,别人拉你一把,你在马路边遛弯,恰巧马路上一洼水,飞驰的汽车主动放慢车速,防止污水飞溅……
一天,我家的洗衣机出了点小故障。纠结之际,妻子求助于小区微信群。须臾,邻居们纷纷支招。妻子有感而发:“还是好人多啊!”可是,平常她的观点是“没几个好人。”
中国人对事物的思维往往习惯非黑即白,非好即坏。坏人确有,古今中外,形形色色,但毕竟坏人是极少数。好人很多,同样遍及古今中外,比比皆是。恐怕更多的还是“中间人”,不很好也不太坏;时好时坏,此事好,彼事坏;对你好,对我坏;少时好,长大坏;跟好人学好,跟坏人学坏等等。
有些人和事无法用好人和坏人来判断。在《乞丐》里,莫泊桑说,因为那个乞丐好几天没吃东西偷人家一只鸡。乞丐被打得遍体鳞伤并被宪兵带走。乞丐是坏人吗?他就要被饿死了;打他的人是坏人吗?他们曾经施舍过乞丐。

事例不必多举,结论应该是:人世间有好人,而且大有人在,毫无疑问;人世间好人多坏人少,同样毫无疑问。
人心不古的时代,好人难当,好人吃亏,好人受气,好人受打击,人们不敢堂堂正正做好人,大环境培养了一些坏人。因此,人们不得不把自己装进套子里保护起来,或伪装起来,装聋作哑,有人说这叫社会性麻木,时代性装憨卖呆。有了这些现象,人们往往误认为好人少坏人多了。但是,人之初,性本善,多数人向善的心从来都没有改变。
那么,我们还要不要、该不该做一个好人?做好人,说好话,办好事,愿天下好人一生平安,一点都不含糊。尽管社会上存在许许多多奇怪现象,那毕竟还是极少数,所谓邪不压正。做好人,好人心安理得,做好事心灵得到安慰,得到洗礼和净化。做一世好人,积几世阴德。

罗屯有个“鲁义姑祠”,访慰问抗美援朝老战士,特殊党费,疫情捐助……一桩桩一件件,感天动地,鼓舞人心。
就连《白鹿原》的土匪黑娃都期待“学做好人”,何况我们吆!
为了唤起整个社会说好话,做好事,当好人的浓厚氛围,学校开展“三好学生”评选,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开展争做“三好少年”活动;在农村广泛开展“五好家庭”评选,不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