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坦克十二师新闻办纪事之一
重奏《 电子琴协奏曲》
图文/鲁新建
四十年后,当我再次走进位于祁连山下的坦克十二师的师部大院,伫立在依然耸立的原办公大楼前时,我久久端详着三楼新闻办的那扇熟悉的窗户,耳边不时隐约地响起一种由远而近的声音,那就是我快步进出这栋大楼,在上下楼梯时,脚底的军用胶鞋,踩着水泥地板发出的“咚咚咚咚”的声响。
那时候,为新闻拼搏而战的我,每天忙碌不停的身影,还有一连串尘封已久的青春记忆,连带魂牵梦绕的许多“影子”,总是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心灵深处,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激荡徘徊。
一九八四年初,是我这个八零年从长安入伍的普通战士,在军旅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跨越。我从祁连山下偏僻文殊沟的通信连,由一名业余报道员,一跃走进十二师新闻办公室,从事我的专职新闻写作,开启令我盼望已久的新闻自学成才之路。我望着窗外辽阔的广场,还有整齐划一的队列方阵,我的心里如波涛汹涌,难以平静。
我象鼓满风的帆船,乘风破浪,马力十足;我正如登上了高俊山顶,豁然开朗的世界呈现面前;我跳动的思维潮起,脑海里充满着毓秀灵感;我高呼着,拼搏吧,奋斗吧,胜利永远是属于我们的!
记得八三年的下半年,我在师部报训队任教员满载而归,重新回到我的通信连驻地;面对团报道组,连队的纷纷用人关切,究竟何去何从,对我来说,确实面临着非常艰难的抉择。

我那时候利用业余时间,爱好新闻报道学习,已经上稿二十余篇,在全团小有名气。通信专业上也不甘示弱,连创佳绩;领导和战友们给予我殷切期望,都非常看好我的个人成长前景,我该怎么办!
我考虑再三后,师部新闻办象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又恰似磁石引力一般吸引着我。我想到刚调任师宣传科不久的邓祥燕干事,他最了解我,他能助我一臂之力。我在电话联系不便的情况下,动用文字专长,写信表明了自己的想法。信件发出后,我象投稿报社编辑一样,在焦急中等候着回音。
记得我入伍的当年,恰逢师部新闻干事王保义,下到团部开办新闻骨干学习班,我听说后想要报名参加,可是连队借口专业训练忙,人手紧,我请求再三,连队就是不放人。无奈之下,我托邓干事帮忙协调,我才跨进学习班大门。以后邓干事又多次借调我到团报道组一同采写搞报道,让我进步提高很快。可以说,我能跨上这匹新闻骏马,离不开邓干事这位热心”伯乐”的加持给力。在信件发出后不久,我就接到团政治处的通知,要我去师部新闻办报到,当时,我心里别提有多么高兴了。
三十多年后,我陪同刚从报社离休的大校邓主编回访老部队时,他欣喜地告诉我说,他在整理过往的书信资料时,竟然还翻到了我的那封求职信。可见老邓他的为人处世,能够乐于助人,重情重义;尤其在战友,师徒交往方面,可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呀!
我刚到师部新闻办时,如何开展新闻写作,能象军人走队列训练那样,踢出“头三脚”很关键,而我此刻好似遇到了拦路虎,一时茫然不知所措。这时,邓干事好象揣摩到我的心思说,新闻采写的关键点,首先要把握好它的“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这四个价值要素,你可以考虑从自己最亲近,最熟悉的方面做起,去瞄准突破口,去寻找灵感与线索。我听后豁然开朗,我心想,通信营的无线连,离我们新闻办不远,我当过报话教员,又是专业同行,熟悉这里的收发报业务。对头,我就从此入手,寻找我想要的新闻人物和报道题材,力争抓到几条“大鱼、活鱼”,迈出我决胜的第一步。

我采写的这篇《“电子琴”协奏曲》通讯稿,集中反映了师直通信营无线连报务训练生活的真情实感。当时无线连指导员石明亮,是我第一个采写对象。他在提干前就参加过兰州军区的通信专业技术全能比赛,获过大奖。他担任指导员后,还不忘专业技术操练,带头领军全连专业训练比武活动,真是个典型的新闻人物。因此,我在这篇通讯稿的“音乐欣赏家”段落中,对他做了重点的叙述,文中这样写到:石指导员在一次报务收抄报考核时,他发现自己,总是在2和4两个电码的”滴滴答”电键敲击点上卡壳,影响到抄报速度。他暗下决心苦练三个月,终于实现了他在收发报有外来强干扰的情况下,也能用好听力,准确分辨出一些易混杂的号码,使抄报速度一下子突破了130码的大关。
我在写完初稿后,交由邓干事修改把关。文稿一经他的文笔思维调理润色,恰如妙笔生花,令人耳目一新,稿子抄写发出后不久,这篇通讯,便刊登在《人民军队报》“我区特种兵”的栏目中,我在新闻办上稿一炮打响,且份量影响不小。
打那以后,这篇曾让我引以自豪的刊稿,沉睡于我的剪辑本中,风雨兼程,呼呼大睡将近四十年,我采写过的主人公事迹,如过眼烟云,早已被我遗忘殆尽。

转眼到了2023年2月中旬,我在参加以后熟悉的石明亮政委家属的追悼会时,他的姑娘在悼词中呜咽着说,”亲爱的妈妈,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您总是一个人,在不停地忙碌着,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着我……”,我一边聆听,一边低头静默,眼眶里,瞬间忍不主泪目浊光,心情一时间酸楚难耐。
我强忍着内心的疼楚,悄悄地发问道,那你的爸爸呢!我的战友老哥,石明亮那时候又身在何方,他都在忙着什么?
人生的记忆,总是在不经意中被唤醒,在猛然间,就能冲溃看似牢不可破的感情堤坝。我带着缠绵悱恻的伤感回到家里,当我再次打开这篇《协助曲》的刊稿时,我竟然一下子找到了那段描述石指导的铅印文字,真真切切看到了,我的采写对象,主人公石明亮的影子。
后来,经过我打电话反复询问时,他才道出了当年在十二师通信营,我在采写“协助曲”时,那段鲜为人知的家国情怀故事。
八十年代初期,南方战事吃紧,北方战备不断加码。当时的通信营无线连首当其中。全连做为首长的“千里眼,顺风耳”,担负着师部与上至总参,下到各团的无线电通信联络和战备值班任务,电文传递的“滴滴答答”收发报声,值班员每收发一个电讯数码,都关乎着千军万马的指令的上传下达。据当时在通信营任职代理书记的张文峰介绍,无线连仅有三十多名报务专业人员,专职干部就占到九名,他们分别负责轮流值班,日夜坚守在一线岗位。这时候,官兵外出探亲休假一律停止,全连从干部到战士,上下动员,全力以赴,确保通信训练和战备值班畅通无阻。

战友石明亮那时刚结婚不久,嫂子是陕西大荔县朝邑镇的同村发小,两人相亲相爱直到结婚,是战友同乡羡慕不已的如意家庭。尽管婚后两人分居两地,每年短暂的探亲假期不满,他常被战备集训电报勒令叫回,夫妻间相处时间少的可怜,但是两人依靠鸿雁传书,彼此相互牵挂问候,依然维系着军人与家属之间的信任和理解。他们俩夫妻能够相敬如宾,相得益彰,关系一直处的很好。
1981年11月份,石明亮受任去郑州送完退伍老兵后,返回朝邑老家休假,正赶上宝贝女儿就要出生了。可是,石明亮掐指头一算,第二天他的假期已满,按期归队在即。他反复思量后,自己也想续假照顾母女二人。但他又一想,部队处于备战紧张期,自己是领导重任在肩,可不能临阵退缩呀!他考虑再三,没敢向部队张口续假。无奈之下,石明亮望着做月子急需丈夫守候身边,尽心尽力照顾的母女俩,果断地抛弃杂念,按期归队。他在做了简单的生活安排后,就急忙返回了连队,全身心地投入到正在举办的报务集训比赛。一年后,当孩子已满周岁,有好几次,他都打算让家属带着女儿来部队休假,又因为驻地来队家属太多,临休住房紧缺,让他多次打消了母女在驻地休假的念头。以后,直到女儿长到三岁时,他们一家三口,才相聚在师部家属院,总算圆了期盼多年的团圆梦。

他回想到,家属自打和他处对象那天起,就在一家镇办小厂子上班,住的是砖瓦房里的单人宿舍。以后她十月怀胎,生下孩子后,与岳母三人挤在狭小的宿舍内,既要居住,还要生火做饭,屋内烟熏火燎,孩子哭喊吵弄,让他家属苦不堪言。有一次,女儿患感冒咳嗽很长时间不见好转,家属实在忍受不了只身带孩子的辛苦折磨,就写信流露出自己的心烦急躁心情。他看到后,使本来就因训练紧张而波动不安的情绪更加心慌意乱。
他在集训收发报时,总是有些心神不定,脑海里不时浮现出孩子哭闹和家属疲惫操劳的影子,每当收发报的滴滴答急促电码声传进耳朵时,他手下电码抄收时的点划虚实也随之忽隐忽现,飘忽不定,导致错码不断。直到有一天,当他收到家属寄来的一封挂号快信,信封里面夹着一张女儿喜笑颜开的两岁生日照片时,他那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

爱人告诉他,家里一切都好了,孩子都会叫爸爸了,望你安心训练,莫要牵挂。说来也怪,他一下子心血来潮,变得耳聪目明,浑身上下如同上足发条的时钟,每一秒,每一分钟,都在激励着他那颗涌动激荡的心,“滴滴答答”的声音犹如深情倾诉,让他的收发报,永不消逝的无线电波传向远方,且心有灵犀一点通……
从此后,他手握电键弹奏出的无线电码,无论是正常状况还是遇到强干扰,收发报不断加速度,一跃突破了130码大关,让他在通信营的无线电抗干扰训练比赛中,演奏出了一曲无比动听的“电子琴协奏曲”。
1984年6月,由石祥作词、董振厚演唱的《十五的月亮》,唱响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们新闻办“以新为贵”,捕捉时代最强音。我从“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 也有你的一半”唱词中,激发灵感,寻找题材。我按照邓干事的安排,前往师直高炮连,有线连采访军人家属的先进事迹,经过现场采访观察对话,果然了解到许多新鲜故事。象军人妻子协助丈夫做好战士思想工作;还有军嫂帮助连队培训军地两用人才等等。有了好主题,好素材,初稿很快就如婴儿出生,呱呱坠地。

那段时间,适逢邓干事因身体不适在大院宿舍休息,家属程大姐也在来队照顾。当他看到我采写的稿件后,他顾不上休息,急忙放下手头事务,连续几天,为稿子修改润色,装饰打扮。稿子发至报社后,没过多长时间,这篇标题为《贤内助的故事》文稿,就刊登在人民军队报三版通讯栏目的醒目位置上。我手捧报纸,喜出望外,我感谢新闻办的老师同行,有老师战友帮助真好。我相信,投身军旅人生,值得一博。只要你努力了,时光不会亏待,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我曾不止一次想过,这些绿叶扶持红花的军人家属们,正是她们不计名利的无私奉献,用看似普通平凡,却孕育高尚伟大所产生的勇气和力量,让我们这些奋战在一线军人们,才能够轻松自如地放下包袱,解除家庭的后顾之忧,军人才能放心大胆的去戍边报国,去赢得军人应有的担当和荣耀。军人家属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值得我们赞美歌颂啊!
令人欣慰的是,2023年10月份,坦克十二师无线连联谊会在西安闪亮登场,这次由杨沧海老营长,石明亮教导员组织牵头,整建制近乎满员参加的通信兵战友聚会,其召唤凝聚力令人赞赏。

我怀揣那篇恍若昨天的“电子琴协助曲”剪贴刊登文稿,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前往追寻我的初心梦想。
会场上摆放的无线电发报模拟电键,再次响起久违激荡悦耳的“滴滴答答”发报声音,我有幸见到相隔四十年,曾在报训队工作过的老领导和老战友们,感动感恩之心,难以言表。
我与当年报道过的主人公石明亮指导员老哥再次相见,我们两人亲如兄弟,感慨无限。在我的打听追问下,文中另一名报道对象也终于找到了。这位四川籍报务员张廷发战友,他因身体健康原因,未能如愿到场。我与他进行了视频通话,向他带去我相隔四十年,对当年采访对象的真诚祝福。
据悉,战友组委会特别关照张廷发身体健康状况,领导和战友们一致同意,向他发出慰问信,将聚会结余的三千元经费赠予他,向他致以崇高的革命军人敬礼,并表示战友间诚挚的问候!
这次聚会相隔四十年,我曾经挥洒在新闻办文字中的初心使命,终于画上了圆满句号。我仰望祁连雪,感受大漠风,感慨军旅生涯光阴似箭,感谢军人战友间拧成的战斗友谊,祝福军人本色,世代青春,永不褪色。

在我到新闻办之前,我的新闻启蒙老师,师部新闻干事王保义已经离开宣传科,调入甘肃省军区任职。他是坦克十二师著名的军旅诗人。笔名翼华的他,在今年出版了他曾在三十年前未能面世,如愿发表的一本诗集旧作《爱的泣唱》。
他的这部诗篇,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其中的内心感悟与情感历程,与我在新闻办时期的心想所愿相吻合,因此,我对这本《爱的泣唱》,一直心有所属,爱不释手。在文章最后,我向各位呈现这段散文诗如下:
酸涩而温暖的思念,我们尝过了;甜润而忧伤的离别,我们尝过了;春天过去了,夏天也过去了。
历往痛苦和幸福的折磨,在秋天的菩提树下,时间是平静的,空间是平静的。
应该说一句话了。这是成熟的季节……
2024年6月19日于西安长安区

作者简介:鲁新建,60年出生,陕西省长安区人,兰州大学新闻系自学大专学历,80年入伍在西北装甲兵从戎十三年,历任部队师、团新闻报道员、干事,军地双拥办专干等职,获得新闻工作优秀成绩三等功二次。转业后相继在宝鸡图片社,宝鸡摄影学校,西安陕西正爱救助服务中心从事秘书文字材料撰写和摄影作品拍摄工作。业余爱好创作诗歌,散文,评论,摄影等文学作品至今,在军队地方报刊及网络媒体刊登发表作品百余篇,其中有十余篇参选荣获比赛奖并收编于文学作品专辑。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陈昌文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