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的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永远三个字:吃了没?回答也是永远两个字:吃了。然后各忙各的事去了。这一问一答,与吃无关,就是你好、你好的意思。
吃不饱,甚至压根没啥吃的年代,吃乃人生头等美事,便担纲了语言尖刀班的职能,人际交流第一时间本能冒出脑海,从来不看时间地点啥场合,纵然在公交车里偶遇,下夜班的走廊上撞见,甚至你正从厕所里边系裤带边出来,面前熟人依然问你三个字:吃了没?
几十年的变化实在太大,人们见面早已不问吃了没;而吃字依然保存,只是位移了,位移到告别话里,分手时不说再见,而是深情预告:
“ 哪天咱吃个饭!”
或是:
“ 抽时间约几个老友聚一哈!”
聚一哈干吗?吃饭呗。你只需答一个 “ 好 ” 字即可走人。当然为显示豪放,你不妨胸膛一拍追加一句:“ 没问题,你张罗、我买单!”
所谓 “ 哪天 ”,所谓 “ 抽时间 ”,皆是务虚不靠谱,不可当真的,因为那原本就是个客套话。
难道不是吗?一个熟人去了火葬场,你才想起五年前最后一面。那是在大唐芙蓉园的元宵夜灯展人流里,你俩巧遇了,亲切地交流几句就被挤散了。对方手举空中如火箭发射,火箭质量不过关的样子,摇摆着大喊一声:
“ 抽时间约几个老友聚一哈!”
“ 好!”
你也回喊一声,没想到只能去阴间落实了。
2024,6,21,夏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