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竹画艺画人生
——怀念著名书画家马跃华先生
文/孟晋袁冰洁王金魁
甲辰初夏时节,93岁高龄的著名书画家马跃华先生心念丹青,情系家国,最牵挂不能忘记的是庆祝建国75周年的日子越来越近,患病在身的他还要挥笔作画为祖国高歌。遗憾的是天不假年,2024年6月4日,因心肺衰竭,马跃华先生在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溘然长逝,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衙宅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清末廉吏郑板桥的诗句。范县,曾是郑板桥任县令的土地。自幼听板桥故事、长大后醉心画竹,第六七八届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马跃华先生在艺术创作中以板桥为榜样,孜孜追求,自抒机抒,独树一帜,最终成为画竹大家。
一、贫困少年有梦想
在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王庄乡有一个叫马集的小村庄,原属范县管辖,它就是马跃华的老家。马跃华的艺术之梦,就从这里开启。1931年农历二月初三,马跃华出生于贫苦的农民之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父母均不识字。五岁时,父亲因积劳成疾而撒手人间;小学五年级还没上完,母亲又因贫病而去,小小的马跃华举目无亲,从此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儿。不幸的命运,没有泯灭马跃华的艺术梦想。他爱画画,看到当时各种报纸和刊物上的画,感觉很有趣,便摹仿着画。马跃华生前清晰地记得,上小学二年级时,家里穷,买不起纸张,就用石笔在小薄石板上画画。在石板上画成的小人,拿去让母亲看,母亲看到后非常惊喜,拿着薄石板向亲戚邻居们炫耀:“看俺小画得多像啊!”
马跃华所就读的村小,有一个名叫崔连兴的老师,心地善良,对马跃华非常关爱。看到小跃华喜欢画画,专门找来一本画册送给他,这让马跃华爱不释手。夜晚昏黄的煤油灯下,母亲在炕上忙碌做针线,马跃华就在小薄石板、废旧纸张上画画。无数个夜晚,这样的情景被一次次定格,成为留存在他心中美好的记忆。
马跃华也爱读书。亲戚邻居家,谁家只要有书,他都要借过来看,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水浒传》《三国志》《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他还在小学时就已经半知半解地读完了。他最喜欢的是《水浒传》,不仅因为里面一些故事发生在老家那一带,更因为梁山好汉们行侠仗义的作为,让自己心生向往。上小学五年级时,马跃华到了运粮海村就读。可只读了几个月,慈祥的母亲就病故了。幸而有好心的大娘收留了他。不过,大娘家也穷,马跃华不得不辍学回家。
一个爱画画、爱看书的孩子,就这样早早离开了学校,如果这样下去,他可能永远只能属于马集这个小村庄。好在还有好心的老师,曾给小跃华画册的崔连兴老师找到马跃华说:“你这么小就不上学了太可惜,要不你到学校来帮我教书吧。”于是,马跃华就到了本村小学校,教一年级。大孩儿教小孩儿,成了村里当时的一景。因为原在学校学习不错,马跃华在教学方面也很出色。最为重要的是,他可以延续自己的画画的爱好和梦想。
有年暑假,马跃华跟随老师到县里去学习。学习班里有音乐、美术、戏剧等,马跃华当时上的是美术课。看到教室墙壁上挂的美术老师用水墨画的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刘伯承等人的画像,马跃华感觉很神奇。回到家后,他也买来黑墨、纸张,开始仿画毛主席像。很快,他的画形象逼真,在全村、全区都有了名气。村长买了一大块白布,让他画毛主席像,区里开会时,把这幅毛主席像挂在会场,引起不小的轰动。其他单位或学校也争相邀请马跃华在纸上或在学校迎壁墙上画毛主席像。小小年纪的马跃华,成了村里乃至区里颇有名气的小画家。(未完再续)
作者简介:孟晋:河南省台前县人,现任第九届濮阳市政协委员、濮阳市委宣传副部部长、濮阳市文联主席。
袁冰洁:湖北省十堰市人,现为第九届濮阳市政协委员、濮阳日报记者。
王金魁:河南省封丘县人,现为第九届濮阳市政协委员、濮阳市民盟书画院副院长、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