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11)——伊阙成关(原创首发)
——洛阳白居易研究会白江永撰文
禹开伊阙:
据《山海经》、《史记•夏本纪》、《尚书•尧典》记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上古的尧帝时代,大雨滂沱,百日不断,洪水淹没了丘陵平原,包围着高山。特别是伊川盆地、雒阳盆地成了一片泽国。洪水阻绝了交通,百姓衣食无着,流离失所。
尧命治水,鲧取共工氏雍堵之法,筑堤三仞以堵水,水无归宿,水害不息,九年未治平,被舜殛之于羽山。后舜用禹治水,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禹三过家门不敢入。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定先易后难疏通之法除水患。率众北赴神堤,疏水道,旬余,雒川之水泻入黄河,平原重见天日。翌日,禹至伊阙。伊阙水道狭窄,拥堵不畅,禹领众以锤、钎为兵击溶洞、凿伊阙、清碎石,声震峡谷。月余,湖水、泥沙、坚石呼啸而泄,伊阙逐开阔,久积之水速消,伊川重现沃土。
伊阙成关:
《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伊阙,东山名为香山。西山名为钟山。《山海经•西山经》说:“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有而色。五色发作,以和柔刚。”曰:此山如钟之形,故名钟山。
东西两山对峙,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阙、险要关隘。故称为“阙塞”、“伊阙”。夏商奠宅,两周定鼎,伊阙雄关,固若金汤。
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周公建立雒邑城时,便是城南的重要关隘。是自洛阳南下、由洛颍北出的必经要道。其间山峰连绵,阻扼可恃,为历代兵家必争的交通咽喉地带。
子带兵出伊阙。《史记•周本纪第四》载:“子带,惠王阆庶子,极得王和后之宠,为太子郑所畏惧。惠王薨,太子郑秘不发丧,暗求齐桓公支持,招集五国诸侯会盟于洮(鄄城西南),拥郑继为王,称襄王。襄王三年(公元前649年),子带谋乱,招扬拒、泉皋、伊雒之诸戎族,自伊阙北进,兵临王城,焚东门而去。(公元前636年)子带联合金狄人军队据伊阙再乱,大败周军。”
楚庄王陈兵伊阙“问鼎中原”。《左氏春秋》载:“(公元前606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沿伊阙关北上,观兵于周疆。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周定王姬瑜为了加强王城的防御,再次修筑了伊阙关。
赵鞅派汝宽镇守伊阙塞。《史记•周本纪第四》载:“景王薨,猛为王。朝不甘,乃乱欲夺位。次年,猛薨于宫。朝自立王,晋攻朝,而拥匄(周敬王)。(公元前505年)春,匄遣士于楚杀朝。次年七月,晋知跞、赵鞅帅师纳王回都(洛邑),使汝宽守关塞。”
白起伊阙之战。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派左庶长白起夺取了新城、高都,据伊阙天险,堵韩、魏联军于狭窄山谷之中。白起采取“宜速不宜缓,避实击虚,突袭,逐破,围而俱歼”的作战策略。“设疑兵以待韩阵”,“声东击西”,“战略迂回”到魏军后方。“关门捉贼”,将联军围困在伊阙山和轘辕山之间的低凹峡谷之中。又以伊阙、轘辕山巅之巨石、滚木雨点般砸向联军,顷刻间24万大军土崩瓦解,斩杀盟军主帅公孙喜,最终全军覆灭。
东汉置关。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为镇压黄巾起义,在洛阳设置了八关,伊阙关因地形险要而居其一。
北宋•欧阳修在《归田录》记载:“西京龙门山夹伊水,上自端阙,望之如双阙,故谓之阙塞。” 隋唐之交,李世民率重兵北据邙山,自宜阳“南据龙门”,方才顺利攻取洛阳。
1948年3月9日,解放军陈谢兵团出宜阳、伊川经龙门强渡伊河、洛河,洛阳战役打响。4月5日,古都洛阳解放。
洛阳自古有“天下之枢”之称,洛阳的南面门户伊阙关,就成了历代兵家必争之重要关隘。原创不易,欢迎转发分享留言点赞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