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汉口印象
文/蓝德和
一踏上这片热土,桥头上的“全国重点镇,湖南省中心镇,岳阳市魅力乡镇”蓝底红字的大字映入眼底,让我十分激动。今天到此一游,距前次有六个年头了。2018年农历腊月底到过这里,那是一种思念。今天是因寻访故地、故友、故事,来重温少时经历的趣事,传说的轶闻故事。
一
小汉口,地处洞庭湖与长江交接的支流藕池河之滨。藕池河发源地为长江,是长江入洞庭湖的"四囗”之一。流经我省南县与华容县的交界之地,所以这里是典型的水泽之乡,东濒洞庭湖,南与西紧靠益阳,与常德安乡县相距不远,该地也是华容县最南端的一座老城。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大多自豪地称此地为“小汉囗”,久之,“小汉口”的名号不仅在本地而且也在湖北湖南的荆澧一带流传开来。
这里,就是注滋囗。
注滋囗是个老地名。人民公社化后,注滋口为隆西公社,1984年撤社改乡镇后成了注市镇,因为注市处藕池可之南,外地人称此地为注南,也由于改革开放后通了注——岳公路,客车上均标注“岳阳——注南”车牌,所以人们一直习惯的称该地为注南。又过了若干年,2015年撤乡并镇行政区划时将原来的隆西、幸福、新洲等地合并将注市改为成建制镇——注滋口镇。
注滋囗,明、清时叫感化乡。属典型的洞庭湖腹地,据说清咸丰三年(1853年),长江决口后,藕池河道弯曲如锯齿。又传,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岳州知府魏奎游至此地视察藕池河流曾叹,“注”于此,“滋”生大片洲土也,官方认定其此地为“注滋口”而得其名。
现在的注滋口,垸内大小湖泊成方成块交错全境,阡陌纵横似网格点缀,使之构成一幅美轮美奂的江南湘北的湖乡风情画。注滋口水路发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常乘轮船或机帆船东穿洞庭湖进岳阳城,往西绕水挺进南县茅草街直抵沅江白沙渡到益阳、常德地县,北游藕池河顺水经调关到石首、公安、监利等地。注滋口集镇,有一半以上的居民都是监利、洪湖、潜江、天门、仙桃、汉川等湖北人氏,他们大多是逃水患之灾驾舟来此以捕鱼、砍樵为生。说注滋口“小汉口”也有与此地湖北老乡居多的因素有关,更有与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的地理风貌相似有关。
二
我的出生地在华容县插旗镇,插旗与注滋口依水相傍,藕池河北岸是插旗,南岸是注滋口。后来,父亲调离插旗辗转钱粮湖农场四分场(今君山区良心堡镇)工作,良心堡西邻插旗,南与注滋口隔河相望。
小时候,每次去了老家总要到注滋口玩上半天。那时我们去注滋囗都是从插旗向阳街下堤坐木伐子过河的。有几年端阳节,都要邀上一帮小伙伴跟大人们看龙船赛。两岸十里八乡的男男女女小娃儿们在堤上、堤坡、水边岸上观赛,挤得水泄不通。那时根本没有公安民警、交通警察和干部们维持秩序,大伙儿互帮互助,全凭自觉。到了中午,两岸的人分别拥向注滋口北堤老街和北岸插旗的向阳街,吃面条、米饭或粉丝、馄饨,吃了午餐后,去注滋口逛街购物的大婶大娘们,还有买图画书的学生娃儿们,走在街上的人摩肩接踵,熙来攘去,甚是热闹。
那时的注滋口,也是一个做买卖的好地方。沿堤从西到东有隆西公社、幸福公社和县办畜牧场、新洲农场等两社两场,后来集镇又分注东、注西,老街傍藕池河南堤,所以又叫注南。现在老街的民房仍保留有久远历史的古老建筑的样式,它的整个建筑,几乎以青砖、杉木、燕子瓦(弧形小黑瓦)的砖瓦木结构,檐下廊前铺有青石板。早年间,有钱人家屋高多为小二层,底层深为三十至四十米直通的长溜形,居民间均为单户独院,前门为双叶大门,前厅用于做生意,后屋占整屋面积的近三分之二,为作坊、仓库及居所,其街貌整体就着堤型坐北朝南一字排开,从我记事起,它一直是一个极其繁华兴旺的农村街市。
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不仅是除县城外全县唯一一个有新华书店、影剧院、县直医院、县属中学、邮电、银行等功能齐全的乡镇所在地,而且还是除县城外城镇户口人数最多,饭馆、旅社、花鼓戏票友、说书茶社等服务场所最多的集镇,也是商业及手工业最为活跃的地方,社办企业在当时的岳阳地区享有名气。每天街上都是人声鼎沸,贩卖的、购物的人络绎不绝,即便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也似乎未曾歇息过。当时有“三子”之说反映了这里商品的富足盛况,铺子在街中鳞次栉比,摊子在街旁遍地都是,卖蛋禽卖果蔬提篮子的小商贩不停地穿梭街头巷尾,商人的吆喝声,提篮叫卖声不绝入耳。
七十年代中后期,这里办起了皮鞋制革厂、塑胶厂、纸箱厂、印刷厂等社办企业,街道企业如春雨后的笋子。当时这里有一个专门生产搓衣板的塑胶小厂,销售势头很好。据说,原来是隆西公社一个木工师傅的发明。那时农村妇女洗衣服大多将脏衣用水浸泡在脸盆、脚盆或澡盆里,再用手使劲揉搓。后来这位工匠用挖槽的凿子将宽约二十多公分、长六七十公分左右的扎实木板密密麻麻横向锉槽做成了木制搓衣板。当地妇女拿来试用,果真省工省时省力。注市塑胶厂的老板听闻后,从工匠家拿来木制样品仿照做成了塑胶搓衣板。产品上市后,附近的益阳、常德和湖北荆州地区的客户纷至沓来看样订货。一次,厂长上海出差回家还顺于拿来了上海生产的搓衣板,准备与自己厂子的产品作比对进行改良,可当他拆开包装后,发现从上海带回来的搓衣板竟然是自己厂里的产品,这个笑话一时间成了当地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三
注滋口还是一个很有人文故事的地方。
相传,毛译东在进行农民运动考察时,曾来过这里搞社会调查,并在一贺姓农民家访贫问苦。新中国成立后,贺家儿子贺凤生曾几次前往京城向毛主席反映农村基层情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岳阳作家艾湘涛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通天人物》和岳阳国家一级作家段华创作的电视剧《毛泽东和他的乡亲》,都是以贺凤生为原型创作的。
贺凤生原是隆西公社隆庆大队一名生产队长。其父贺晓秋与毛泽东是表兄弟,少年时代同在韶山冲长大。大革命时期,反动派追捕毛泽东,是贺晓秋和毛泽东另一位表兄弟文润泉乔装成轿夫,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把毛泽东用轿子送出韶山,贺晓秋则被迫背井离乡逃难到了洞庭湖区。后来,毛泽东来洞庭湖地区考察时遭难,贺晓秋再次护送毛泽东安全脱险,并拿出现洋给毛泽东做盘缠。
解放后,贺晓秋与毛泽东取得了联系。贺晓秋之子贺凤生长大成人后,对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也有了辨识能力。大跃进年代,华容一些农村刮起了“共产风”“浮夸风”。于是,他决心去北京走亲戚——向毛泽东反映一些农村的真实情况。
贺凤生是个直肠子,见到毛主席后,他从随身带来的布袋里,掏出一大摞集体食堂油印的餐票说,主席,我想请您到我们那儿去吃几餐钵子饭。吃食堂饿死人啦!话匣子一打开,贺凤生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说开了。
几年就过去了,1966年,他又一次上京向毛主席详细汇报了基层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听完汇报,主席交给贺凤生一项光荣任务,请你当我的特约通讯员,你要经常给我写信,把下面的真实情况告诉我……
1992年,根据《通天人物》改编的电视剧《毛泽东和他的乡村》由中央台、湖南台、岳阳台三家电视台联合拍摄,播映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通天人物贺凤生更是成为了全国的知名人物。
据传,彭德怀在举行著名的平江起义之前,也曾到过注滋口及华容等地指导惩恶反霸和南华安地区的革命斗争。
1921年秋,湖南陆军第二师六团驻防南(县)、华(容)、安(乡)一带,其中第三营十一连镇守注滋囗。到注滋口后,彭德怀了解到,这里虽然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但由于湖匪骚扰,苛税杂税多,人民生活异常困苦。特别是当地恶霸地主欧盛钦仗着其兄是省里的少将高参的权势,在注滋囗强行当上了税务局局长和堤工局局长,为恶作歹,一手遮天。他不仅封河禁止渔民捕鱼,封芦山禁止樵夫打柴,巧立名目滥征税费,而且强占人家的田地,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当地人称他为“欧老虎”。
当彭德怀了解到欧盛钦罪行后,十分气愤。有天晚上,他在士兵中挑选了三名救贫会骨干,将欧盛钦叫出门外进行了秘密处决。第二天一早,任代理连长的彭德怀让连队文书在镇上贴出告示,,公布“欧老虎”的罪行,当地百姓闻之,奔走相告拍手称快。
1928年4月,升任湘军团长的彭德怀,在南县、华容、安乡三地革命斗争中多谋善战,智勇双全,表现突出。在此期间,由中共南华安特委和段德昌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5月,彭德怀率领部队离开了华容,开赴平江,与滕代远等人领导和指挥了7月22日驰名中外的平江起义。
我还记得,湖南电视台和潇湘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视连续剧《风满潇湘》,就是在湘西凤凰县沱江一带顺水一路拍摄来到藕池河,其中很多外景都是在注滋囗沿藕池堤完成的。那天我和几个小伙伴跟随摄制组从注滋口沿堤一路向东到洞庭湖边的华容团洲流水沟子墟场,摄制组雇佣几个群众演员,我差点被选中了。这个群众小演员的“任务”是在“日军”的押解下带路并用华容土语骂“冲天娘”,结果被“日本佬”“打得半死”。我还亲眼看见“日本兵”烧掉了注滋口居民的“房子”。那时我玩性特大,从早上到落日,只在流水沟子买了一个大馍吃了,尽管肚子饿得咕咕叫,但玩得很开心。
四
多少年来,注滋口这座繁华的湘北小镇,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记,常在梦里浮现,铭心刻骨。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又有好些年未曾仔仔细细端详注滋口容貌了,作为一名华容“游子”,我一刻也没有遗忘过,常关注惦记着她的一举一动。
进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注滋口镇的老街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气象,走在街上,竟也有江浙客商瞄准了这个湖乡小镇,他们大多西装革履,操着不太地道的普通话,扯起喉咙叫卖得嘶声力竭,兜售一些这里人们不曾见过的小商品,比过去六七十年代的街市热闹多了,人们又把注滋口赋予了一个新名词——小香港。“小香港”的美誉,一时替代了过去“小汉口”的雅称。
2017年,我和妻在宁乡长沙方特“东方神画”打理一家员工超市,每次回家,为了看看注滋囗日新月异的变化,宁可不去长沙坐火车回家,也要到宁乡气车南站坐中巴转乘益阳市汽车北站经沅江、南县到注滋口镇,想看看我魂牵梦萦的“小汉口”。
2018年国庆长假期间,我又一次来到了它的身旁。见着它,就像久别重逢的朋友,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也许是前几次没有仔细端祥市容街貌,抑或是心境不同的缘故,此时,映入我眼中的老街让人倍感亲切。
这里,一切都变了。
原来,这座城镇人口与非城镇人口混居的商业街,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交易方式的改变和商铺街市的崛起,这里的经营者守株待兔式的陈旧模式,“酒好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渐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于是,人流、物流密集的区域,便成为经营户和农民迁居进城的首选地,附近省道“S202”拓宽改造竣工,横跨藕池河的注滋口大桥的建成通车,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经济良性循环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注滋囗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逐步延伸,乡村振兴、农民小康之路越走越宽广,他们利用交通便捷和水资源丰厚的优势,大力发展农牧业和乡镇工业特色产业。由此也带动了服务业的兴起,第三产业涵盖吃、穿、住、行、乐等多领域。
2018年农历腊月年边,我和妻春节放假再一次路过注滋囗,我们不慌不忙在街上散步逛市场,那天出了太阳,临近中午时还比较暖和,丝亳没感觉到冬天的寒意。我们选了一个“好呷婆”小餐馆用餐,在与老板的闲聊中得知,老板是个很爱读报看新闻的人,他也很健谈,他说,他在《人民日报》看到了一则新闻,说报上刊文“2018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他还告诉我,榜单中注滋口名列其中。他还读到地方党报的消息,说华容县注滋口镇入选全国“千强镇”,成为岳阳唯一,湖南九个上榜镇之一。
吃了午饭,我们又步行在藕池河注滋口大桥上,老远就看见桥头高悬的横幅上“全国重镇注滋口欢迎您!”十个大字,在冬日阳光的照射下分外显目。我在心中默默为之赞叹,啊,古老的注滋口历经岁月沧桑的洗礼,越发青春年少了。
作者简介:蓝德和,公务员退休。湖南岳阳市君山区作协理事,有作品见诸报章杂志及文学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