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飘香端午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内涵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部分。在众多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的是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重五节......而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喝雄黄酒呢?下面就让我给大家揭晓答案!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因此端午节的习俗也大多与屈原有关。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衰败了,他不忍心看到最后那惨不忍睹的结局,便抱着一块石头投江了。人们得知后在江里捞了半天,也没有捞到屈原。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蛟龙吞食屈原的尸体,人们便向江中投粽子吸引鱼、虾、蛟龙;赛龙舟,为的是打扰江中的生物;而挂艾草是为了驱赶蚊虫、理气血等原因;就在当时,有一位老郎中灵机一动,将一坛子雄黄酒倒入江中,果然有一只蛟龙被药晕后浮上来了。后来,人们将这条蛟龙的筋抽了出来,做了很多龙筋环戴在孩子的手脚上(后来演变成了五彩的花花绳和手环)。
为了让我们感受传统文化的气息,今年端午节的前一天,妈妈带着我和弟弟一起来到姑姑家包粽子。
粽子虽然好吃,但却不太好包。包粽子的前一天晚上洗干净并泡好糯米,箬竹叶要清洗干净,包之前将小苏打放入糯米中浸泡3-5分钟,然后将糯米捞出沥干。在我们老家,粽子里是不放小苏打的,我们是用上一年未淋过雨的稻草烧成灰,然后用过滤好的草灰碱水代替小苏打,这样包出来的粽子剥开粽叶后色泽金黄,味道相当纯正。
我们围坐在窗边的餐桌旁,七手八脚地开始包粽子。姑姑取了两片箬竹叶,上下错开叠在一起,然后卷成类似漏斗的形状,再依次将糯米放进“漏斗”中,用筷子捣紧,接着封上口,最后用绳子慢慢地将粽子绑紧,就这样,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我们学着姑姑的样子,却怎么也包不出一个好看的粽子,最后只好对粽子进行“五花大绑”。
此时,餐桌旁的窗户成了一副美妙的画卷。窗外是小鸟歌唱,窗内是粽叶飘香;窗外是烈日炎炎,窗内是欢声笑语;窗外是节日的热闹,窗内是文化的传承。
粽子包裹的美味食材背后,蕴藏着的不仅是我们的美好愿望,还有着我们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应该去传承它、弘扬它。可是有的人却似乎忽略了它,反而去重视外国的节日,就如万圣节、圣诞节......我觉得这些人们应该好好反省反省!国家想方设法地让我们牢记这些传统节日,最典型的就属放假。在这一天全国人民都放假了,我想:我们应该好好享受这美好的时光,去感受传统节日的快乐,去创造祖国的未来。
钟声点评:
作者对于写作总是很认真的——认真观察,认真思考,认真组织材料,认真书写。因此,每篇作文都不会是随意之作,而能写出韵味来。先是交待了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然后由追忆回到现实,参与到包粽子的劳动中,感受节日的氛围,由此联想,又回到了端午节特有的意境中来,提出了人们回归传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主题上来。其中不乏精彩的语句,如“此时,餐桌旁的窗户成了一副美妙的画卷。窗外是小鸟歌唱,窗内是粽叶飘香;窗外是烈日炎炎,窗内是欢声笑语;窗外是节日的热闹,窗内是文化的传承”。作为一名小学生,这种现象值得学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