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屺瞻的“梅花草堂”
朱亚夫
朱屺瞻是现代中国画坛上最年长的艺术大师之一。1991年春季,上海市政协、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等五个单位在上海美术馆联合举办《朱屺瞻百岁画展》,在满园春色的画展大厅里,笔者对陈列在一个长约10多米的玻璃柜中屺翁的“梅花草堂图”,流连忘返。这倒不仅是此画气势恢宏,不同凡响,而是因为此画乃是大师对早年故乡居室的真实写照。画上几栋草房,草房后密植梅花,枝干横逸,坡上有翠竹摇曳,青松挺立;远处湖光水色,草绿花香。品赏之余,不禁令人油然而想起“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来。屺翁在画上有题跋:“在故乡留湄土泽兰书屋旁买地十亩,种梅百株,筑屋其中,花下读画,乐事也。今草堂半毁,梅林荒芜,作图寄忆。辛已冬月,画于沪上客次。”寥寥数语,可见作者对梅花草堂的挚爱和留恋之情。

朱屺瞻(1892-1996),出生于江苏太仓浏河新镇,取名增均。自小迷恋绘画,8岁就自学画兰竹,稍长进上海国画美术学院学习,26岁后,两次东渡日本,学习素描、油画,以后即献身画艺。系我国著名的寿星画家,画坛的一代宗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顾问、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等职。出版有《朱屺瞻画集》、《癖斯居画谈》、《朱屺瞻画选》等。他的画,人称“豪迈中显示拙朴,苍劲中见出天真,绚烂中含蕴宁静,正是人格与素质对纸面的渗透。”饮誉海内外。
1932年,41岁的朱屺瞻在故乡浏河建筑了梅花草堂,读书作画其间,并自号“梅花草堂主人”。但好景不长,日本侵华的炮火,毁坏了他刻意经营的草堂。但是,日寇能破坏他的梅花草堂,却不能损害他的犹如梅花的高洁之志。据他老友、著名作家柯灵所说:“偃蹇蜇居沦陷中上海南市,一角破陋的过街楼,就是他一家的寓处兼画室,在群魔乱舞中硁硁自守,不染纤尘,比颜回贫居陋巷而不改其乐的境界更高一层。”由此可见一斑。
屺翁的梅花精神还表现在不求名利,“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惟求中国画艺术的发扬光大。他曾说:“作画时容不得一点杂念,名利心固然要不得,而古人笔法、世俗偏见,都是‘乱我心’的尘垢。”年至耄耋,还不忘开拓创新,画风不断变化,画面充满神、气、情的活力。故人称“百岁变法”,为后人锐意进取、不断攀登艺术高峰作出了典范。
上世纪九十年代,笔者曾经 走进屺翁晚年在巨鹿路上的府邸,在“梅花草堂”里,自少不了咏梅画梅。窗台上还有手植的石苍蒲。他的《咏梅》,老干横生色如铁,渗透着梅的神韵,他的《绿梅》,却象一首无声的诗,给人一种内涵美的享受。而他1979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绘的《红梅图》,更是画出了“人间奇绝,只有梅花枝上雪”的境界,深得世人好评。
近年屺翁故乡的“梅花草堂”已经修复,坐落于太仓浏河公园内,这不啻又是江南的—大胜景。

作者简介:朱亚夫,笔名方波、紫来斋等。上海市人。历任《上海老年报》社总编助理兼副刊部主任、《军休天地》杂志社主编、《九九关爱》网站顾问团团长等。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浦东新区杂文学会顾问等。自1964年以来,在海内外200余家报刊上发表各类作品8000多篇,其中不少文章入选《时代领跑者》《文苑剪影》《上海杂文选》等近百部书中,著有《亚夫杂文选》《人生畅想曲》《黄昏风景线》《书斋文化》《杂坛徜徉录》《名家斋号趣谈》等;主编《寿星列传》《三十六计新解》《中华名人书斋大观》《老年生活实用大全》(新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