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广东名家陈中希老师的佳作:《适者生存》组篇五则「飘舞的剑」(6198辑)

《适者生存》✍
文/陈中希
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使那些不适应环境的个体淘汰,最能适应环境的个体得以保存和繁荣。
人类要生存,首先要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适应气候、地形、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变化,适应生理、心理、情感等方面内部环境的变化。
一方面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与自然和谐共处。另一方面,要主动融入社会环境中,适应它的发展与变化,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接受新生事物,接受各种最新信息。努力学习新科技、新文化,掌握日常生活的数字化、智能化的操作技术等等。
积极参加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网络活动和
人际交往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思想境界。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面对挑战,以处世不惊的信念立足于社会。
太阳出来了,红彤彤,金灿灿,像一张热情的笑脸,散发着迷人光彩。我喜欢太阳,喜欢它灿烂的光辉,喜欢它朝气蓬勃的样子,更喜欢自带阳光的人。
自带阳光的人,像八、九点的太阳,激情四射, 充满生机和活力,满满的正能量。
自带阳光的人,像一柱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别人。它像怒放的生命,释放着炽热的火花,温暖着微群众友。
《晨语》✍
文/陈中希
古人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子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古人告戒我们,如果为人没有长远眼光,没有长远考虑,只顾当前利益和享受,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我们今天须然生活在一个盛世繁荣国度,过着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但是,国外的动乱和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国内外的反动势力妄图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狼子野心一刻也没有收敛过;我国还存在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同胞,农村尚在贫困线上的人口2300万;处在温饱线上的人口近5000万;还有城市贫困线上人口约2800万,世人的后顾之扰依然存在。
我们一些人忘乎所以,未富先娇,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和虚荣,为了显摆炫耀,不惜超前消费,挥霍无度,不但超出自己承受能力,还给自己留下难以预测的不良后果。
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好好学习范仲淹的精神,在勤俭节约的同时,将个人幸福建立在国家和民族幸福的基础上。
理论和实践决定一个人的认知。认知决定一个人格局,格局则决定人生的高度,高度决定一个人命运。
认知不同产生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差距, 每个人的三观、每个人的选择、每个人的命运都基于当前的认知。
成功创业者把金钱看成财富积累,打工者把金钱看成生活的消费;志愿者将扶贫济困看成一种快乐,自私者将为人民服务看成一种痛苦。
认知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世界,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认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品位,有不同的审美观。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须然随着时代变化,“养儿防老”观念被逐渐淡化,但是,“积谷防饥”的忧患意识却不应该被丢掉,这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
我国的家底并不丰厚,近几年才基本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各种自然灾害不断,社会保障依然未能跟上来,存在各种生活隐患。
这都需要我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在做工作时,在做生活安排时,就需要我们未雨绸缪 ,居安思危,才能在危险突然降临时,不至于手忙脚乱,在从容面对中,及时化解危机。

图片提供,青年作家周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