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10)——佛都洛阳
——洛阳白居易研究会白江永撰文
东汉永平十年(67年),佛教首传洛阳。翌年,汉明帝敕令兴建了中国最早的佛寺——白马寺。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天竺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中国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
《释源大白马寺舍利塔灵异记》碑载:永平十三年十二月初八日完成,塔九层,高五百尺,悉堵凌云,及若岳峙,号曰齐云。建和二年(148年),汉桓帝敕令修缮,在中国最先供奉释迦牟尼佛舍利。
《祇戒心》载:嘉平二年,昙河伽罗在白马寺依羯磨之法开中土传戒之始,朱士行受法号:八戒。太康三年(282年),求法第一僧朱士行取般若正品梵书《道行经》原本送回洛阳。至此中华大地佛、法、僧三宝俱全。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东西方文明,南北方文化在洛阳进行了多次碰撞、融洽。之前中华大地奉“三玄”,崇“孔孟”,“道、无”是本体;魏晋玄学:专务清淡,多迂浮华,不涉世务,思维抽象,繁琐晦涩;始终未能深入到各个阶层。此时期的高僧以佛理附于《老庄》学说,宣扬“格义佛教”,以大小乘三藏精义、《维摩诘经》精致的经义体系,为统治阶级、门阀士族垄断的特权,奢靡的生活方式,给出了一种合理的解释。适时地弥补了此时期玄学的只“雅”不“俗”的缺陷。又运用各种灵活的形式度化众生。使佛教在此时期赢得了各阶层的青睐。
北魏孝文帝太和18年(494年)迁都洛阳。至此以后的几十年,洛阳既是北魏政治中心,还是当时世界级的“佛国”,有“佛都”之称。
北魏选择佛教为国教,大量建寺院、开凿石窟,并将皇帝塑造为佛的化身,来愚弄百姓,缓解民族矛盾,强化统治。迁都的第二年,孝文帝即下令在伊河龙门两岸开凿石窟。同时期还开凿了水泉石窟、巩义石窟、西沃石窟、鸿庆寺石窟、万佛山石窟、铺沟石窟、谢庄石窟、虎头寺石窟、伊川石窟、吕寨石佛寺十个佛教石窟。在龙门建了石窟寺、香山寺、禅虚寺、灵岩寺、乾元寺、广化寺、崇训寺、宝应寺、嘉善寺、天竺寺十大寺。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专为高僧跋陀,敕建了少林寺。 宣武帝还专门为皇族女眷们建造了一座瑶光寺,有四位皇后、十几位嫔妃入寺为尼。他的弟弟元怿,先后建了景乐尼寺、融觉寺、冲觉寺三座寺院,被天竺国来的僧人称为“菩萨”。太师冯熙,曾修建佛塔72座。永宁寺供奉的佛像,大都是用金子塑的,最高的一尊,竟然有一丈八尺高,达到了北魏寺院建筑的顶峰。《洛阳伽蓝记》载:永宁寺有九层浮图,举高九十丈(140米),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塔上之金宝瓶。塔身悬挂一百三十个金铃,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塔的装饰十分华丽,门扉上钉着金钉和金环铺首,寺里有千余间僧舍,都用珠玉锦绣装饰,令人眼花缭乱,奢华壮丽、冠于当世,外国所献经像,皆在此寺。时有菩提达摩祖师远道而来,见永宁寺塔大为震撼,惊叹自己活了一百多岁,走过千山万水,也没见过如此壮美的建筑。
由于皇室大力倡佛,王公大臣和富豪都争相礼佛。一时间,洛阳建寺之风日盛。有权有钱者专门划地建寺院。一般民众就“舍宅为寺”。崇虚寺是小官吏集资兴建的。昭仪尼寺、景兴尼寺是太监掏钱建造的。法云寺是来自乌伤国的僧人昙摩罗建的。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西晋时,国有128寺,洛阳占42寺。北魏末年,人口有二千多万,寺院有3万余座,僧尼有200余万人;洛阳人口当在六七十万以上,寺庙1367所,僧尼有十余万人,每百户,有一座自属的寺庙。洛阳城建筑三分有一是寺院。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善男信女,无不向寺院慷慨捐赠。
北魏洛阳高僧云集,有:竺法护、安法钦、法立、法炬、鸠摩罗什、勒拿摩提、“东方圣人”昙摩、勒那摩提、佛陀扇多、竺法护、慧远、法领、法静等。翻译佛经达四百ー十五部,计一千九百多卷,有:《涅槃经》、《金刚经》、《华严经》、《法华经》、《般若经》、《阿弥陀佛经》、《信力入印法门经》、《十地经论》、《大乘义章》、《维摩诘经》、《大明度无极经》、《了本生死经》、《大智度经》、《十二门论》、《毗耶沙问经》、《龙树菩萨和香方》、《如来师子吼经》、《摄大乘论》、《无垢女经》、《不必定入定入印经》、《毘耶娑问经》、《正法念处经》、《金色王经》、《解脱戒本》、《业成就论》、《无著造释》、《转法轮经论》、《宝髻菩萨四法经论》等。
《洛阳伽蓝记》载:京师洛阳,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模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登塔观望,云雨皆在脚下,顿生惊叹:绣柱金铺,骇人心目,佛事精妙,不可思议!
想那时的洛阳,已是佛的国度,北魏的上空,满是佛光普照了。原创不易,欢迎转发分享留言点赞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