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粽”情端午
文/张海霞
麦香的味道还没退去,糯米、红枣的香甜把这个世界紧紧包裹。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千年历史,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博大精深。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午、重午、 夏节等,据统计端午节的叫法最多,达到三十多种。
赛龙舟、吃粽子、系五彩绳、挂艾叶、戴香囊,都是端午节必备的活动。“千村万乡赛龙舟,翻江倒海人声沸,你追我赶拔头筹”。赛龙舟的习俗来源于纪念爱国志士屈原,他被奸臣所害后流放,得知国家的都城被攻破的消息后悲愤交加,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大家纷纷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水中,以免被鱼虾食他的身躯。从此,在民族文化领域,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屈原紧密联系起来。并在2011年5月23日,赛龙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舟不仅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团结、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和理念。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动听的童谣带着粽香传遍大街小巷,有的亲戚朋友自己包了粽子互相赠送,送出的不单单是粽子,也是节日的祝福,是一份久久忘怀的情意。俗语有云:不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吃粽子又成为标志季候转换的节物。古时候有送粽子给参加考试或选举的候选人,象征“包中”,这种预祝考取和当选的吉祥意义,一直流传至今。
“粽香四溢沁心脾,粽情一片驻心间”。我对粽子情有独钟,一片片绿意盎然的粽叶,包裹上晶莹剔透的糯米加上甜蜜的红枣,香甜的糯米粽子,唇齿之间松软可口,回味无穷。我被这深深的“粽”情所吸引,猛然间,想起去年一位远房亲戚送给我的粽子,那天我正在上班,忽然接到亲戚的电话,她说:“我自己包的粽子,回娘家正好路过你家,给你带了点。”我说:“在班上,你放到村口门头上吧!我一并谢过。”等我下了班去拿时粽子还是热的,可见粽子刚出锅,就给我送来了。绿油油的粽叶格外好看,三个角尖尖的,中间鼓鼓的,粽子有大有小,亲戚告诉我有糯米红枣的有肉陷的,隔着手提袋就勾起了我想吃的欲望,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解开捆绑的棉绳剥开粽叶,闻着腻人的清香,咬一口软糯香甜、甘润滑嫩、高腴不腻、齿颊留香。至今每每想起,“粽香”一直美到我的心里,久久回味。
今年端午我给朋友聊起,那位远房亲戚送的粽子,一种想吃的欲望油然而生。正巧朋友家附近就有一位包粽子的阿姨,并且已有20余年的经营历程,备受街坊邻居喜爱。听着朋友介绍,粽香的味道早已环绕着我,或许端午的粽子与平日里的粽子意义不同,显得格外好吃诱人,有口福的我,今年又吃上了朋友送来的粽子。这次的粽子个头均匀,多种颜色的彩棉绳,紧紧地绑在深绿色的粽叶上,我有些好奇,怎么绳子还不一样啊?等剥开才知道,不同颜色的棉绳,代表不同的粽陷,有红枣的,有板栗的,有葡萄干的,有小米的,有黑米的,还有肉粽、糖粽、红豆粽等等。
总之,口味独特,种类繁多,每一个粽子都是那么精致、俊俏、香美。我不由得轻声吟诵:“粽情端午香甜腻人,美食龙舟竞显神韵,传统佳节共祝齐欢,意浓深远永流传”。我深深地浸泡在粽香的海洋里,久久陶醉……

作者简介:张海霞,聊城市茌平区作家协会会员。爱好读书、写作、书法、运动和公益事业。有一定数量的作品发表于《新起点》《齐鲁文学》等报刊,在聊城昌润集团书法竞赛和公司演讲比赛中多次获奖。曾先后被授予茌平区“最美志愿者”“优秀通讯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