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李娟”全国有奖主题征文之20
文/方程
看完李娟《属于我的马》这篇文章,想必娟姨也曾是个多情的女子,为了一匹由他人欲抵押债款,且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拥有的小马操碎了心。
你看,李娟写道:“假如我有一匹马,我能为它做些什么,才能真正得到拥有一匹马的乐趣呢?
首先,我得搬家,搬到城郊的野地上,盖栋新房子,并圈起一个大大的院落。我还得在院子四周开垦出大片的土地,种上深浓茂密的马草。还得嫁给一个也愿意养马的人,最好他已经有养马的许多经验了。另外将来的孩子也得喜欢马。这样,我就得为了马永远留下来,永远地……也就是说,除非我真正地爱上阿勒泰,决心永远生活在阿勒泰,否则我就永远不可能拥有一匹马。”
其实,在李娟的文字里,对于阿勒泰这片土地的情感是游离的。
她说:“能拥有一匹马——这仍然是多么巨大的愿望!被一匹马高高载着,风驰电掣地奔向远方,那情景让人一想到便忍不住心血沸腾。”
她想象着“有朝一日,自己骑着马去行政公署或者教育局送文件……一定令人叹为观止。”
这是关于自由、热情和奔放的生活的向往。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这空降的甜蜜,却成了李娟烦恼的源头:住在哪里?该如何喂养?它认识红绿灯吗?包括曾经失败的养马经历……
阿勒泰牧场的李娟,本来就是低物欲生活的典范。对于妈妈赐予的让她啼笑皆非的礼物欲言又止,于是,用文字记录了当下的心情。
其实,李娟并没有想拥有这匹马的执念,就好比阿勒泰,只是精神上的乌托邦,她并没有勇气和决心永远留在这里。
李娟自己在阿勒泰的生活,也是断断续续十年多,而且她坦言她和母亲再也不会回牧区了。
遇见就是缘分,放下便是拥有,写下就是永恒。比如李娟的马,比如我的阿勒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