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李娟”全国有奖主题征文之18
我们为什么读李娟
文/云蒙山人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李娟却凭一支笔博得实至名归的“网红”。当下及今后一段时间,她注定仍然是“现象级存在”。
我们为什么读李娟?因为她最终活成了“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李娟10岁随母亲从四川迁至新疆,进入小学三年级,即遇到了一个年轻暴躁的孕妇班主任,遭受了一段真正的校园欺凌。多年以后,她仍然认为“理解他们是一回事,自己内心的无力感,被人欺负还没有办法,还有那种自我否定、自我怀疑,是不是我有问题他们才那样对我,那个是最伤害人的。”
“是不是我有问题?”这样强烈的自卑鞭策着李娟,让她最终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自我救赎路。当我们试图勾勒出自己心目中的李娟时,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读李娟?或者说,从李娟用写作改变命运的生命历程中,我们能够学习到什么?
我们读李娟,是读她对自然的敬畏。
人受趋利性驱使,往往会做出一些疯狂的事,难免杀鸡取卵、饮鸩止渴。《木耳》一文中,这种食用菌意外爆红,价格飙升到500元一斤的天价,以致于小小山林人满为患,不顾后果疯狂盗采,阵势不输早年的西部淘金狂潮。然而,在这如火如荼的热浪中,李娟却“众人皆醉我独醒”,对自然保持着清醒的敬畏。“后来我又看到她脚下的苔藓上有蛇,也如同木耳一样静静地伏着。我不敢叫出声来,只能呆呆站在那里。很久以后,她出乎失望而渐渐离去了。”
在我看来,木耳代表人类追逐的利益,蛇代表自然坚守的秩序,若欲望的潘多拉魔盒不受控制,则人类终将自毁家园,与家园共亡。真到了那步田地,当然是可悲的。在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当下,敬畏自然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底线,不可逾越。
我们读李娟,是读她对社会的适应。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当我们改变不了世界的时候,就只能选择改变自我,这种改变既是无奈的妥协,也是有心的“重启”。逃(辍)学、离职都是无奈的选择,又同时是另一种积极的适应。李娟与社会的对抗、适应与享受,体现在她始终用写作疗伤、用写作导航、用写作提升。“其实仔细想想,我并没有主动去选择形式。我不太擅长虚构。写作一开始就写自己的所见所闻,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观察。别人说的非虚构,是别人定义为非虚构的我,但我好像并不是主动的去选择……”
适应、改变、成长、完善,几乎是李娟应对社会的全部法宝,与其说她是在进行创作,不如说她是想安抚自己,想在千疮百孔的生活中奋力撑起善良的伞,扬起勤奋的帆,掌控着时光的舵,跌跌撞撞到达彼岸。
我们读李娟,是读她对自我的反思。
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李娟身上最闪光的地方,恰恰在于她时时反省、时时自胜、时时超越。就拿她流畅的文笔来说吧,读之浑然天成,但只有她自己才明白,天才是怎样练成的。“很多人觉得我写的文字比较简单流畅,实际上,我只是很努力地呈现一种简单流畅的状态。我很羡慕那些一稿就成的同行。每一句话,段落,都需要不停地修改、不停地替换、不停地尝试,最后组织成我自己的审美可以接受的这种方式,写得很辛苦。”她觉得自己不是天才型的作家,只是稍微有判断力的作家,只是能判断出“这句话这么写,会比那样写好一点而已”。
显而易见,这种基于比较的判断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反思,是“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在李娟写作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多一种选择,就多一种成功的可能——我们在浩如烟海的作家中选择读李娟,是这样;李娟在多如牛毛的生计中选择写作,也是这样。作为一名注定社会化的自然人,我们被无数条自然法则和社会规则所束缚,敬畏自然、适应社会、反思自我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三个方面。除此之外,“天道酬勤”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机遇是留给那些“有实力、肯努力、多阅历”的人们的。
正如著名作家冰心所说:“成功的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我以为,这正是我们当下读李娟时,不得不深刻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