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者:黄先平、云杉、田道钰、王慧仙、侯俊英
(排名不分先后)
麦子熟了(外一首)
黄先平(湖南)
父亲在麦地里翻遍了青春
麦子咽下春风,疯狂地奔跑到父亲的年龄
日落竿头,稻草人的影子越拉越长
东边的麻雀叽叽喳喳,不知在议论什么
汗水、露珠、饱满的麦粒
顺着夕阳的方向低下了头
好像是向父亲告别
也好像是向土地鞠躬致谢
亦抑或是完成了一场使命在接受检阅
一片金黄。宿命已纳入粮仓
如同爷爷常讲,人的归宿
父亲吐出一口烟圈
给麦地撒下了一张大网
微微笑着
晚年有福了
五 月
四月从林徽因笔下走过
五月我抱着花瓣蒂落后的青果
接受人间一场场诱惑
喜欢看花开喜欢看果熟
喜欢泥巴上写诗
喜欢金榜上题名
更喜欢子成龙女成凤
一门心思
营造心中那座桃花源
就像亚当和夏娃一样抵挡不住伊甸园的诱惑
五月颤抖的心
奔向炙热的历程
本就是人间一场诱惑
我怀抱青果的姿势
如同母亲怀育我时
不断地以胎教的方式
孕育新生
作者简介:黄先平,湖南省汨罗市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诗作发表在各杂志报刊平台三百多首。
怀念父亲
文/田道钰(湖北)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
犹如清明时节雨纷纷
我的心也随之
在天地间搜索沉思
父亲啊,那滴哒的声音是我的呼唤
您在天堂还好吗
十三年了
时光的流逝冲不断我对您的思念
您的身影仿佛在眼前浮现
那不声不响不言不语
不知疲倦地劳作
是您一生的奉献
昨天的故事还残留着
厨房里的蛋炒饭香
是您为孩儿的精心制作
父亲啊
儿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
忘不了您的声声长叹
忘不了那烟圈愁容
忘不了满头鬓霜
您劳苦的一生
抬头仰望
那纷纷飘落的雨
是儿思父的泪啊……
作者简介:田道钰,女。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长篇小说《繁华落尽固人情》已被首都图书馆及清华北大图书馆以及地方图书馆收藏。另有诗,散文小小说常见诸报端。
为了爱
我学会了尊重
云杉(广东)
月光洗亮了我的乡愁
我用心书写我的尊重
思念缅怀我的亲人
情感就更加浓厚一些
我不求他们的庇佑
只愿我的子孙后代
把祖宗的家训
永远铭记于心中
我父亲的父亲
儿子的儿子
都是明媚的家族成员
都是正能量的化身
一段一段的往事
一辈一辈的坦诚
正如永不疲惫的时光
周而复始的太阳
离不开人们的视线
少不了季节的空气
从小到大
在呐喊的声音里约束自己
我不需要
为他们寻找任何理由
我知道我的父辈们
都是老实巴交的好人
他们的日子没有大喜大悲
他们的为人没有坑蒙拐骗
寡言里不少真诚
木讷中存有心智
道义使他们正直
善良让他们有爱
把他们请进我的诗文
更是我的一片心意
不需要蓝天大海作背景
也不用清风明月
来陪衬
只擦亮我的记忆
就能搭建生活中的彩虹
父亲节里
我又想起他们
风中的思绪
如繁衍生息的血脉
和我们连一起
作者简介:云杉,原名程云山。吉林长春人,现居广州。1980年代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在《小小说月刊》《微型小说选刊》《金山》(诗潮)等国内外报刊发表小小说、文、诗歌等千余篇(首)。已出版《尴尬》《诱惑》《拂拭青春》《云山文集》 《抒情的河》《粤海松风》《恋上山与城》《云山诗集》等小小说、散文、诗歌作品集。
父亲的遗言
王慧仙(上海)
我的父亲己去世六十六年了,可您的音容像貌,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烙印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特别是您在绰松任教时的那段时间,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给我教字,背书,教数学。有一次我背“大羊大,小羊小,小羊跟着大羊跑”再到下不会背时,您让我再读十遍后来背。我问您:“睡觉重要还是背书重要?”您一脸认真的表情说:“背书是学知识,少不学,老何为?睡觉是休息,为了身体健康,两项都重要,为了学习好,要坚持达到目的……”。可能是在父母心中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可爱的吧?周六回家吃饭时说给奶奶,妈妈,姐姐听,一家人说说笑笑的还表扬我,多幸福的一家人啊!
好境不长,1958年整风运动一开始矛头就指向知识分子,由于姑姑家是地主,受社会关系影响,父亲被下放到农村管制劳动。我的父亲,是一个有智慧,有见识的聪明人,看运动形势,分析到会当替罪羊去劳改队,就给我的母亲说遗言;“有一天我不在家了,你让两个女儿一定要上学,完成学业,让她俩带动弟妹……”。我的母亲还问您不在家去哪里?没多久父亲您就和村里的几个伯伯被县上逮捕了,当晚送到安西马鬃山去了,1960年回县城释放前病故了。1961年、1962年二年国家困难时期,村里和我们一起上学的七,八个女孩子都辍学了,我的母亲遵照父亲的遗言,克服种种困难供我和姐姐上学,弟弟决心替母亲劳作只上完小学就辍学了。有个队长给母亲说:“你供女孩子上学有什么用?将来还是回农村劳动,结婚了也是婆婆家的人”。我母亲说:“我老公说了,将来农村劳动也要有文化知识,不管谁家的人,我砸锅卖铁也要遵照老公的遗言供两个女儿上学”。那个队长闭口无言,竖起了大拇指。
父亲您虽然没有辛苦的抚养供我们上学,但我要感恩的遗言,感恩母亲把父亲您的遗言当作精神支柱,千辛万苦的让我们上学,使我们有了文化知识,成为人民教师。如今我有了幸福的生活,并从山大沟深的农村走向三大城市生活,北京的女儿家,上海的儿子家,天津我自己的家。父亲,您安心,妹妹月仙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都工作,弟弟宝贝有有两个儿子都做生意,您的重孙己上大学,他们的家庭生活都很好。
父亲,您安心,我们牢记您的教诲,弟弟,姝姝有七紧八难时我和姐姐会帮助他们,我们永远都不会分开,您一直都在我们的心中。
作者简介:王慧仙,女,汉族,1944年1月出生,高中学历,1972至1986年在甘肃临潭县任小学教师,1987年至1998年在天津大港油田井下港西学校任教,1999年退休。早年创作,发表过几篇作品,投稿刊登过几次,上海“母亲陵”曾获奖。
怀念父亲
侯俊英(山东)
父亲走了十四年了,这十四年也不知道他在天堂过得怎么样。子孙们无时无刻都在深深地怀念着他。
小时候,父亲在我的心中并没有位置,印象也很模糊。因为,在我刚记事的时候,父亲母亲就因为生活所迫去了东北,一走就是三十年。
从我上小学、初中、高中,到考上中专学校。中专毕业工作,一直到谈婚论嫁,结婚生子,父亲的陪伴总是缺席。没有得到过他一分钱的资助,更谈不上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忙。
从小到大,我都被误认为不是父母亲生的孩子。因此,自己也曾经怀疑过自己的身世。是爷爷奶奶的百般疼爱和溺宠,才逐渐地打消了我的疑虑,深信不疑的否定了自己的想法。
记得我高中毕业那年年底,奶奶告诉我父母从东北回来过年。我欣喜若狂,谁不爱自己的父母?谁不念自己的爹娘啊。十多年没见了,从未谋面的两个弟弟妹妹一个八岁,一个三岁多了,很期待看到他们。
帮爷爷奶奶把南屋收拾出来,墙面贴上报纸,炕上铺上新席子,拆洗了两床被子。一切就绪,就等他们回来过年了。
没进腊月门,父亲 他们就回来了。他们在姥姥家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上午才回来。
我迫不及待地在大门口等着,盼着。突然邻居大娘说:“俊英,你娘回来了!”老远的我就看见了,爹领着二弟,娘抱着小妹。我开心的跑过去,张了张嘴就是喊不出爹娘那两个字。为了掩饰尴尬,我一下子把小妹抱了过来。
后来的日子里,我竟然不敢和父亲说话,不敢看他的眼睛,甚至单独和父亲坐在一起吃饭,就非常紧张,端着碗张不开嘴,害怕和他面对面。
但有一次,我不知道哪来的勇气和胆量,竟然顶撞了父亲几句。那一天,我端着脸盆去家南边的大坑里洗衣服,一出门和父亲碰了个正着。他看我拿着衣服,顺口说了句:“怎么整天价洗啊!”我二话没说就顶了回去:“别的事不管我,这个到管的紧。”说完扭头就走了。后来,就听别人告诉我说:“你爹说你,让你奶奶给惯坏了。”我清楚的知道,父亲的这个观点一直保留了好多年。
父母在老家住了一年多,种种原因让他不适应关里的生活,所以又带着弟弟妹妹返回了东北。
这一走,就是小二十年。这期间,没有书信来往,我结婚成家都没告诉他。
再后来,爷爷奶奶都八十岁了,思子心切,一纸电报“父亲病危”才把这独生儿子“催”了回来。
这已经是九十年代了,父亲也苍老了很多。我也不像第一次见他时那么害怕紧张了,父亲也没拿我当外人,着急用钱的时候,就找我来借。反而,我到觉得父亲这么多年也是很不容易的。
不说这么多了,这一切都过去了。
往事如烟,不堪回首,留在回忆里吧。
借父亲节来临之际,祝父亲天堂安好!
作者简介:侯俊英,热爱文学,热爱生活。喜欢观察人生百态,记录心历路程。人生格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