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麦场的记忆(下)
文/徐信安
(原创 家在山河间
2024-06-12 05:49 山西)
火麦连天,碾麦场就是战场,每一场、每道工序都伴随着他那铿锵有力的“命令声”。碾麦就是打仗,就是战斗,它由大大小小十多个战斗所组成,而且环环相扣、一仗接一仗,真可谓“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碾麦战斗进行到起场这个阶段,已进入全部战役的后半场。把碾好的麦秸用杈腾后折成行子,再用杈抬、用推杈运,将其堆放到场边。起场一般有六道工序:腾场。社员们拿杈顺着茬从西到东把麦秸挑起来,用力抖擞,腾一腾,让裹挟在麦杆中的麦粒掉下来;折场。用杈由东向西将麦秸折成南北方向的行子,行子的宽窄要与整个推杈齿的横距离一样;运场。把行子麦秸,或用杈抬、或用推杈运,堆放到场边并封好顶。掠场。主要是用胡轮,也可以用四股杈将麦秸掠拾起来;拥场。用拥板将麦粒与麦衣的混合物,拥到一起或分成几大堆。拥起的麦堆,多放在风口处,有的则放在利于扇车扇场的地方;最后扫场。用扫帚将场面扫得一干二净。
就像所有的大戏一样,最后都有一个尾声,那就是补场。要对已碾过的头场麦秸再复碾一遍,把麦粒全都碾出来、让麦秸软活牲口好吃。补场的工序,与头场基本上是一样的。补场相对于碾头场,不是那么费工、费力、费时间。可是它的作用却是很大的,大就大在它会将未碾下的麦子碾下来,将隐藏着的麦粒碾出来,把碾扁的麦杆碾成柔软的、碾成牲口喜欢吃的饲草。正因为如此,有一年为了增加小麦的产量,生产队曾根据上级的命令将麦秸积推倒进行了重碾。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夏季碾场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正碾着,突然狂风大作、暴雨来了。只好立即停止碾场,只好等天晴了、麦子干了、场里人畜能进了再碾。这种情况,家乡人把它叫做“塌场”。有时正在起场拥麦时,大雨来了。只听见老队长拿着扫帚边干边喊:“快!快!快!赶快把麦子往一堆拥!”此时,场里是非常紧张的,拥的拥,扫的扫,盖帐子的盖帐子……为了防雨风,从帐子的底部到顶部,都压满了各种各样的农具。
为了防盗,老队长专门安排了几个政治可靠的人24小时值班守护。待天晴后,能扬场时再扬,能扇一再扇。在我的记忆里,我们队在天气正常的情况下,碾场约需一个月左右;在天雨打搅的情况下,有一年竞碾了40多天。
场碾完之后,就要趁着好天气晒麦、入库、交公粮。那时交公粮,都交的是晒了又晒、扬了又扬、扇了又扇、筛了又筛的头场麦、干净麦、最好的麦。在这个当儿,我已能扛着200斤重的麻袋从高高的溜筛上倒溜麦子了!
场碾完之后,就要立即着手积麦秸积子。在这个当儿,我已从拿着大桑杈、站在桌子上将麦秸往麦秸积子上扔的小伙,变成了拨积子的人了!
回顾曾经在碾麦场上的连续战斗,不由得让人沉思……
主播简介:玉华,河北怀来人,现已退休。爱诵读,喜读书、好旅游。用声音传递真善美。担任多家平台主播。播讲长篇小说《南阳月季》《北京的雪》《大同的风》《信与爱》《赫哲密码》等作品入驻喜马拉雅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