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灵武高庙
作者:小草
灵武高庙又称上帝庙,原名为玄武观,位于灵武市区内东西中轴线处,北依明代灵州古城墙坐北而建,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高庙台基高11米、正殿高30米。高庙建筑设计独特、布局严谨,建筑主体两侧配殿均衡对称。远看高庙,翼角高翅、上下错落、气势宏伟,形如凤凰展翅;近观高庙,飞桥连接、殿宇毗连、雕梁画栋。
灵武高庙又称上帝庙、玉皇庙,原名为玄武观,始建于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到了宋代,当朝皇帝为避其祖赵匡胤名讳,遂诏告天下将玄武观统改为真武观。据《嘉庆灵州志迹》城貌图标明的位置来看,高庙坐落的位置正是明代城墙修建处。由此知,自明代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高庙的位置再未变动。由于其建筑位置位于灵武城中最高处,登上庙俯瞰,全城皆收入眼中,故老百姓习惯上称上帝庙为高庙。
高庙整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结晶,它布局严谨,逐层拾阶增高,主体建筑始终分布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各有配殿,结构、面积相同。高庙共3层,每层重楼叠阁,亭廊相连,檐牙相啄,脊角伸展,构成了迂回曲折的建筑群。新建的高庙更显的雄伟庄重、气势壮观。主要建筑有南天门、观音阁、无量殿、王母殿、玉皇殿、三清殿,两侧有钟鼓楼、文昌阁、武昌阁、天王殿等11座建筑物。走进高庙直接映入眼帘的是高庙山门,沿33级台阶而上为庙宇正门,上悬“南天门”匾额。南天门两侧有两座偏殿,内塑灵宫、天王诸神佛。过南天门,进二道门入天井为庙宇中楼,天井上层是观音殿,通过甬道达北部正殿。两侧各有两座独立庙阁楼宇,东侧为钟楼、文昌庙,西侧为鼓楼、武昌庙。正殿为六角三重檐,四面坡顶分三层叠合,是整个高庙群体中规模最大的殿。正殿共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大雄宝殿,正殿后有夹道,东西两木梯可登上二层,二层与观音殿有木道相通,两侧有木梯可上三层。整个高庙主要建筑都位于中轴线上,层层相接,逐步增高。辅助建筑位于两侧,均衡对称,将各个殿堂衬托的庄重大方。建筑群亭廊相连,飞檐相啄,回环曲折。门楼雕刻图案精美,楼顶藻井构图色彩艳丽。
今灵州城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明弘治年间,灵州北城墙下即建有真武观,明末改称上帝庙。根据嘉庆《灵州志迹》古城地貌图中上帝庙的位置可知,上帝庙数百年来一直没有移动过。乾隆三年(1738年)平罗8级大地震波及灵州,灵州城垣震毁、寺庙倒塌,加之清同治、宣统年间频繁战乱,上帝庙坍塌于兵火硝烟之中。1941年,灵武民众呼吁兴建高庙,呈文得到政府批准,高庙修建委员会下设工程、募捐、会计、总务四个股,在县内公开选聘施工人员,并从陕北、中卫、平罗等地请来能工巧匠。1941年5月开工建设,于1943年仲夏竣工。工程借鉴中卫高庙建筑结构优势,在木料中精挑细选,在木雕、彩绘、雕塑上精益求精,高庙成为灵武城内众多古建筑中的代表。高庙建筑共3层,每层重楼叠阁、亭廊相连、檐牙相啄、脊角伸展,构成迂回曲折的建筑群体。高庙正门悬挂清末拔贡唐万寿书写的“南天门”、“金星殿”等匾额。鼓楼和钟楼壁格上分别有书法家王芸书写的一笔“鹅”及吴润章的撰文。高庙竣工庆典之际,宁夏著名书画家王铎、吴复安等文人墨客应邀前来祝贺并题字留念。
高庙共3层,每层重楼叠阁,亭廊相连,檐牙相啄,脊角伸展,构成了迂回曲折的建筑群。据一些老年人回忆,为了建好高庙,使其充分吸纳各地的建筑风格,1941年5月3日高庙重建时,从河北、陕西等省聘请具有高超技艺的民间工匠来修建高庙。历史上,灵武属边疆重镇,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故城中庙宇数量很多,如火神庙、精忠庙、鲁班庙等等。由于香火鼎盛,逢庙会、节日除本地的百姓拜佛敬香外,陕、蒙等周边省区的群众也源源不断地赶来参加活动。高庙自修建完工后,得到了百姓的呵护,香火旺盛,名气大增。但是由于旧社会政治形势极不稳定,特别是历次战火中多次遭劫难,高庙最终于清代兵乱战火中毁坏。1940年,由灵武知名人士郭创业及部分官吏、百姓动议出资重建,得到各方支持,于1945年夏竣工。这次高庙的修建汲取了历史上的一些教训,在高度、造型、防震等工艺方面进行了改进,同时采纳中卫高庙等古建筑的建筑结构优势,在雕塑、彩绘上精雕细刻,使高庙成为精美的古建筑精品。“文化大革命”期间,高庙又遭浩劫,台基下被挖空,改革成防空指挥部,拆下的木料全部用于各乡镇卫生院建设。1991年3月,经自治区文化厅批准,依原貌重建高庙。1993年8月,重建工程竣工。这次高庙重建本着依托原貌、高于原貌,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进行施工。高庙管理委员会委托西安古建筑设计院进行设计,使新建的高庙更显得雄伟庄重、气势壮观。现高庙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庙宇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正殿高30米,台基高11米,整体庙宇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南天门、观音阁、无量殿、王母殿、玉皇殿、三清殿,两侧有钟鼓楼、文昌阁、武昌阁、天王殿等11座建筑物。走进高庙直接映入眼帘的是高庙山门,山门用青砖精雕着一
作者簡介:潘朝铎、笔名:小草。祖居中国洛阳孟津北邙脚下。法律工作者,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孟津易学研究会会员。中华新文学联盟暨《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澳门《小说快报》编委,河南《东方今报》命名的“孝道使者”。曾就职于孟津县委政法委、孟津法院、洛阳电视台新闻部、洛阳市委政研室《领导参阅》编辑部,河南城乡经济报。作品散见于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经济日报、人民法院报,青年文学家、文学百花苑、小说快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大河报,河南法制报,河南农村报,老人春秋、中国散文网、学习强国等媒体。在中国散文网第七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中,诗歌《洛阳来吧》荣获一等奖。被授予全国文艺创作名家,捧回了金灿灿的奖杯。出版有诗歌散文集《北邙飞歌》,著有散文集《北邙浅吟》,中篇小说《隔离的日子》、长篇励志小说《龙山汉子》。通讯地址: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民族路49号电话微信号:187379262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