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农村生活过的人们,大概都不会忘记,晚上的时光大都是在煤油灯下度过的。
煤油灯是在有电灯之前的主要照明工具,曾是老百姓家中的生活必需品。
那时候农村人把煤油称为洋油,煤油灯也就叫洋油灯。一般家庭的煤油灯都是自制的,非常简单。所用的材料主要有玻璃瓶子、薄铁片和线绳。用药瓶、墨水瓶作为底座和容器。用薄铁片剪一个比瓶口略大一点的园形,中间剪一个小洞,做煤油灯的盖。再用薄铁片卷成一个细长的圆筒,里面穿上线绳做成的灯芯,把圆筒插入瓶中,灯芯要长一些,盘在瓶底,便于吸油。一个简单实用的煤油灯就做好了。
比较富裕和讲究的人家是从商店购买制式煤油灯。这种灯座也是玻璃的,不过相对要精致一些,灯芯也是特制的,灯头有能调节灯芯升降的齿轮,可控制灯的亮度,灯芯上面配有玻璃灯罩。这种灯虽然只有几毛钱,贵点的也不过几块钱,但在那时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加上耗油量又大,所以一般人家用不起。
还有一种煤油灯,有些地方叫“马灯”,在我们老家叫“保险灯”,构造要复杂一些:下端有一铁制油皿,螺丝盖,全封闭,保证油不滴漏;上端有两个铁盖,分层有空隙,便于出气;中间是一个玻璃罩,以防止风将灯吹灭;上面还有一根铁丝提手,便于携带。保险灯虽然贵,但几乎是家家必备的灯具,因为那时经常晚上在野外干活,照明全靠保险灯。
还有是一种更高级的煤油灯,就是汽灯。汽灯在外形上和保险灯有些相似,体积要大一些。使用时比保险灯要复杂得多。点汽灯是一门技术活,要有专人负责。汽灯在装上煤油以后,先要向底座的油壶里打气,以便产生一定的压力,使煤油能从油壶上方的灯嘴处雾化喷出,喷在灯嘴上的一个石棉做的纱罩上。由于是汽化燃烧的原因,照射出来的灯光是亮度非常高,不亚于一盏四五十度的白炽灯。用的时候还需要定时往里打气,以保证油壶中有足够的压力往外喷油。汽灯平时是不用的,只有在遇到一些生产队夜间集体劳动或开大会、村里搭台子唱戏等“大型活动”时才会使用。在没有电灯的年代,汽灯确实是“灯中之王”。
煤油灯给我们这代代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那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虽然煤油灯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必然规律,但我们忘不了煤油灯的往事,忘不了煤油灯的故事,我们需要记住的是曾经的艰苦岁月,更需要记住煤油灯时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弘扬优良传统,保持满满的正能量!
关于煤油灯,我们三个共忆,对孩童时代的经历,借此酒兴,畅享共叙孩时美好忆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