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41)》「向未来挑战」(1465辑)
![]()
晨间寄语
现在的节日礼物,琳琅满目。当然,只要有馈赠,前提友好,礼尚往来,且具加深了解,表示祝福和尊重,没有谁会拒绝。而节日不同,其礼物也有选择,印象中,上小学时过端午节,要好的同学会互赠香包、棱角之类,拿在手里,散发出不尽的清香,让人爱不释手。
这类小礼物多是父母提前做好,待到端午这天,分发给孩子们,不是每个孩子有多少,而是孩子们都在互换,轮着欣赏,孩子少的人家会多有,大一点的女孩会跟着大人做,当姐姐的多做了,再分发给弟弟妹妹,便有互相赠送的机会。
香包又叫容臭、香袋、香囊、香缨、佩帏,今人称荷包、耍货子…。香包最早称容臭,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当时的香料是辟芷、秋兰。中国传统的香囊多用绸布制成,内装雄黄、熏草、艾叶等香料。一说香包可以避邪,端午节时多会配挂香包。所谓棱角,是以硬纸壳叠成多棱形,再以绣花线依棱顺绑,不同的颜色绑成大小不同的花边,与香包一起再串成串,挂在领口或书包上,以示节日里的拥有,其功用与香包相同。
这类礼物街上也有卖,如同现在卖糖葫芦的,你可以任选,那时最贵最大的最多几角钱,小的一分两分三分钱也能买到,不是物件便宜,而是那时的钱值钱、钱贵。现在你对孩子和年轻人说,那阵5分钱买个包子当早餐,绝对没有谁信。可那时候我们的礼物,就是分分钱、角角钱。分分钱、角角钱买来缝纫摊上的边角布料绣花线,要做多少个香包棱角?一时一兴,前不久看到一位媒体人以问答方式,换算如今一万元是以前的多少钱,换算下来,以惊人的比例锐减,过程我记不清,但是换算到上世纪70年代初时,一万元只等于那时的不到10元钱。不是吗?82年我探亲回部队,带了两瓶茅台酒,只合不到八块钱一瓶,而现在要零买到真的茅台酒,没有几千块钱你是买不到的吧。
有人说,最会做生意的是超市,几厘几分几角都给你挣走。大不可细算,当所有的人都较真,也把那几厘几分几角都视以为“钱”的贵重,并让人们手握现有,也有这个机会,再分配到日常生活所需,恐怕这个市场对普通老百姓就有宜多了,人们对其社会在贫富差别上该会有个新的认识吧!
这个世界像个万花筒,此一时,彼一时,我们眼花缭乱,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原来,我们早在六七十年代,六七块钱——已经当过现在的“万元户”了。
[OK]笑笑吧,自己安慰一下自己,不可以吗?
端午节日里的寄语,早安[合十]!
2024.6.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