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镇河塔
作者:小草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灵武市,有座镇河塔,清康熙灵州(今宁夏灵武市)镇海塔。今名宁夏灵武镇河塔,又名东塔。是一座8角13层空心厚壁楼阁式砖塔。塔体有砖刻“镇河”二字,又名镇河塔。是中国黄河流域滨河城市唯一镇河塔。始建于西汉惠帝四年(前191年)的古灵州城(今宁夏吴忠市古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因黄河水患,城被河水淹没,由今吴忠市,经历了“城凡三徙”,于宣德三年(1428年)迁至今灵武市为灵州“新城”。为防黄河水患继续冲圮,灵州新城不再被河水淹没、迁徙,清初,新灵州城修建了一座镇河塔。镇河塔,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始建,至今2019年,已有351年。寺与塔同时建,初名镇海塔,东塔镇海寺,今名宁夏灵武镇河塔,东塔寺,因塔在清灵州城东门外,又名东塔。
著名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和柴福善编著《中华名塔大观》中,清康熙灵州镇河塔,是收入书中的 244 座中华名塔之一。书中未发现有第二座镇河塔。网上搜索沿黄城市也没有第二个镇河塔,因此今宁夏灵武镇河塔是沿黄城市唯一镇河塔。清康熙灵州镇河塔,属于一座风水塔。另一位著名古建筑学家张驭寰《中国风水塔》一书,把宁夏灵武镇河塔列入为全国唯一的一座沿黄河城市以“镇河”命名的风水塔--镇河塔。
说起来这镇河塔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古时候,黄河两岸经常发生水灾,大片的良田和村庄被淹没,人们的日子过得很艰难。
有一年春天,在灵州发生了一件怪事:从城边西湖中间的一口泉眼里“咕嘟、咕嘟”往外冒像墨汁一样的黑水,黑乎乎的泥水一直涌到灵州城下,老百姓都着了慌,大人小孩哭喊成一团。有好几百名壮汉去堵那个 泉眼,可是什么办法都想了,就是堵不住。
许多老百姓都忙着收拾铺盖准备去逃难。就在这个时候,从须弥山那边走来俩姐妹,她们到贺兰山武当庙赶庙会,正好路过此地。姐姐个儿瘦高走得快,妹妹稍矮走得慢。姐姐每走段路就要停下来等妹妹。
这天,姐姐走到了兴州(今银川),妹妹才到灵州(今灵武)。妹妹看到城内一片混乱,就向人们打听是咋回事,人们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她。可话还没说完,天上突然下起了飘泼大雨。西湖的水还没堵住,黄河又决了口,浑浊的黄河水冲塌了灵州城墙西南拐子,眼看就漫上了火神庙和南鼓楼,突然间,妹妹被一个浪头卷入水中,人们看见妹妹刚才站立的地方,喷出几十米高的水柱,水柱落下后,现出一座高塔,顷刻间就把黄河水镇下去了。
黄河水又折向西流,一直快淹到兴州了。姐姐在兴州听说妹妹被水淹没的消息后,十分伤感,她发誓要与妹妹朝夕相望,一同镇守黄河。刹那间,她也跳入黄河,变成一座高塔。
从此,姐妹俩日夜相望,默默无言。因为妹妹塔在黄河以东,人们称为东塔,又叫镇河塔,姐姐塔在黄河以西,人们称为西塔,又叫承天寺塔。说来也怪,自从姐妹俩变成了镇河塔和承天寺塔后,宁夏一带黄河两岸再也没有发生过水灾。人们就在这两小塔的周围修建寺庙,烧香拜佛,祈求世态永远平安。
作者簡介:潘朝铎、笔名:小草。祖居中国洛阳孟津北邙脚下。法律工作者,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孟津易学研究会会员。中华新文学联盟暨《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澳门《小说快报》编委,河南《东方今报》命名的“孝道使者”。曾就职于孟津县委政法委、孟津法院、洛阳电视台新闻部、洛阳市委政研室《领导参阅》编辑部,河南城乡经济报。作品散见于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经济日报、人民法院报,青年文学家、文学百花苑、小说快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大河报,河南法制报,河南农村报,老人春秋、中国散文网、学习强国等媒体。在中国散文网第七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中,诗歌《洛阳来吧》荣获一等奖。被授予全国文艺创作名家,捧回了金灿灿的奖杯。出版有诗歌散文集《北邙飞歌》,著有散文集《北邙浅吟》,中篇小说《隔离的日子》、长篇励志小说《龙山汉子》。通讯地址: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民族路49号电话微信号:18737926257

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
凡发表于思归客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czj690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