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384》「飘舞的剑」(6156辑)

晨间寄语
夜来一梦,又见儿时旧貌。我上小学时是小城第四小学,以老“马王庙”扩充的校址庄严肃穆,大殿中间是老师们的集体办公室,左侧是三年级,右侧为六年级,后殿是幼儿班和一年级,其他年级分别在围墙内后建的两栋砖瓦平房内。从幼儿班到小学毕业,学校的每栋房屋我都读过,不说熟悉那里的一石一木,起码所有的旮旯巷道我都钻过。为了建校,原有供奉的马王爷等菩萨雕像,全被集中到大殿的阁楼上,偶尔爬到那上面,“菩萨”们的横七竖八、睁眉鼓眼,怪吓人的。
“马王庙”建在小城的西山脚下,那时小城好小,第二次自来水改造,才将供全城人民用的水塔“扩张”,建在西山上。从山顶到城中心位置,不到一千米,也就是说,整个城区直径不到两千米。从六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初,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停课闹革命”,我在那里读了很多年。围墙外面零零散散、坐落着一些农户人家,我有同学家就在其中,土墙、茅草房,包谷杆编围的园子菜地,毛桃、麻梨、苦李、酸杏等等,是同学们常到他家光顾的地方…。
我昨夜的梦,指定就是在他家,而且是在冬天,那茅草房的屋檐上还挂着冰凌,我问“他”:谁谁谁家搬到哪里去了?那场景,与我儿时所熟悉的,一模一样。梦的后来,说是茅草房的中间掉了一个大窟窿,把我吓醒了。梦醒后的人是物非,虽已时过境迁,却萌生了今日《寄语》的选题。
“改开”后,小城陆续扩容,解放后与“马王庙”同被改建的几所“庙宇”学校,早已被拆迁不复存在,我来不及考证建庙、改校的具体时间(也许县志上有记载),梦见即述,算是一种情怀吧。网上有句话:“当下的记不往,以前的忘不了。”虽然还没有到耳聋眼瞎的地步,但似乎已经进入风吹眼泪来,吃饭鼻涕淌,屙尿尿不远,坐着打瞌睡的阶段了吧。“以前忘不了”的,梦见了,写出来,让各位看官笑话了,抱歉抱歉[抱拳][抱拳][抱拳]!
人生如梦。现实有的梦里有,梦里有的是在为现实虚拟,虚拟与现实都在恍惚间,对与错没有标准,认知不同而已。大道至简,殊途同归,愿各位看官都以自己为是,自己有中心,自己为中心,不无道理[OK][握手][合十],同意吗?
新的一天,早安!
2024.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