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李娟”全国有奖主题征文之14
从《阿勒泰的角落》去分析李娟的写作风格
文/袁伟
其实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写散文,那个时候特别喜欢贾平凹、余秋雨和刘亮程三个散文作家。喜欢贾平凹的作品那是因为他散文里描述的商洛正是我的故乡;喜欢余秋雨是因为他的作品给了我一种时空穿越感;而喜欢刘亮程则是他的散文很接地气,让人觉得那就是在书写自己的童年经历。
现在我又开始喜欢上了作家李娟的写作风格,特别是我读了她的作品《阿勒泰的角落》,我真的深受震撼,原来散文还可以这么写。这和我之前接受的文学理论有很大的差异,而正是这种差异让我又对李娟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让我不得不静下心来去用心分析她的写作风格。
首先是浓厚的自然美。如果说贾平凹笔下的商洛是封闭式的一个小世界,那么李娟笔下的阿勒泰则是一个开放式的大世界。在作者全景式的勾勒下,让我一下子对这个地方心驰神往,我觉得李娟的这部作品完全可以用作阿勒泰的旅游宣传文宣,因为在作者细腻的笔下,我们可以顺着她的文字展开联想。蓝天、白云、羊群、落日,这些意象的自然组合,这样就会在人的脑海里形成一个动态的画面,而这个画面会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异域风光。这种异域风光会缓解我们一身的疲劳,治愈我们浮躁的内心,让我们对大自然产生了深深的崇拜之意,即便是合上书,我们也能感受到大西北的独特魅力。
其次是浓厚的人性美。在《阿勒泰的角落》里没有完全的对与错,也没有完全的合理还是不合理,没有坏人,没有简单粗暴的二元对立。这里的人还是简单的以物换物,人们可以因为信任而自由的赊账,因为热情而会彼此惠赠东西,也因为善良而彼此能够敞开心扉。这里没有算计,没有尔虞我诈,没有繁琐复杂的法律合同,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口头承诺,一种直觉的道德操守。这样通过作家李娟的笔下描绘,我们就能感受到阿勒泰人的淳朴和善良,这种人性美也在当下社会里显得难能可贵,正是因为如此,这才让人们深深喜欢上这部作品,也喜欢上了作家李娟的精彩文笔,爱屋及乌,一切都显得那么顺利成章。
再次就是语言美。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口语化表达。我原本以为写作散文就必须要语言优美,必须要用书面语,这样才符合散文的文体,没想到作家李娟的书写方式却颠覆的我的认知,她的作品里经常有一些口语化语言,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总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又觉得这里用口语十分的接地气,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烟火气息。第二个就是关于声音的动词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绘,而且用语准确,总会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三个就是作品升华的部分用语精炼传神。在读她的作品的时候,读到最后,我都会被升华的部分所吸引,并且会反复吟咏,然后会认真的摘录到我的读书笔记里,以供自己以后学习。
然后就是自然美。我发现读李娟的作品,可以慢慢的读,不需要太快的节奏,也不需要去动太多的脑子去思考,反而只需要每天读一点,顺着作者的文字去展开想象画面就可以了。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梭罗的《瓦尔登湖》,在作者笔下,我们看到的是家长里短的故事,看到的是作者目光所及的画面,看到的是作者曾经的一些经历,即便是人与人的对话,也是那么接地气,那么自然而然。这就仿佛是将我带进童年的回忆里,或者把我拉回生我养我的土地里,看似是简单的叙事,或者简单的文字堆积,但是内部又那么严丝合缝,符合逻辑,让人感觉读来很顺畅,也很自然。
最后就是构思美。在中国当今的文坛上,李娟的写作风格绝对是独具特色。她既没有模仿余秋雨的写作风格,去写阿勒泰厚重的历史,也没有按照传统的路子要把散文写的中规中矩,如果非说她的写作风格接近当代那位作家,我只能说是接近沈从文。她开启了一个新的构思叙事模式;那就是既能表现的是美的自然,美的风俗,美的人性人情,也能在文章的结尾升华部分,很自然的把读者带到一个高度,引发读者思考,让读者和自己产生共情能力,眼前一亮,从而获得无穷无尽的想象。
在《阿勒泰的角落》新版自序中作者写道;“作家真是最偏执的庇护者,最激情的收藏家,最富足的守财奴。”其实我觉得作为一个作家,其实最难得的是一直坚持自己的本心,一直孜孜不倦的学习,一直直面自己写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而且不断的砥砺自己,奋然前行。很明显作家李娟做到了,她一直在探索属于自己的文学道路,从而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