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李娟和《我的阿勒泰》的全网爆火,把娟姨的高考故事全扒拉出来了。
当年的李娟对“考大学”没什么概念。高中时期,李娟是一个标准的差等生。但和其他作家不同,李娟其他科目成绩尚可,偏偏文科成绩差得一塌糊涂。老师讲课听不进去,课后作业也不想写。李娟回忆说她为什么不参加高考,那时她妈妈过得比较难,学校要收90元阅卷费。她就坐了很久很久的车去找妈妈要钱,结果妈妈让她和老师说一下,缓一段时间再交。李娟欲哭无泪,她当时已经是十七八岁的大姑娘,觉得这样很丢脸,认为上学对于她这样的家庭来说,真是一件奢侈又折磨人的事。
导火线是高三那年的一次英语考试,李娟提前打好的小抄,却不小心在开考前落在教室的讲台上。因为心虚和慌乱,她逃回宿舍,后来干脆直接把铺盖一卷跑回了家,就此从高中辍学了。
回头看,这个决定下得实在是潦草,但李娟彼时只觉得解脱。当然,本质上是因为她的潜意识非常抵触这种紧迫的学习状态。李娟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同学们都像是被上了发条一样,终日埋头苦读、焦头烂额,就为了“考大学”这件事。她总觉得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学习很多功课,特别耽误写作,你就要学习紧绷得“好像要为一生负责似的”。
现实中的娟妈妈,就像生活里千百万个普普通通的家长那样,始终担心女儿没有好好读书,以后变成没用的人。
李娟放弃高考回家,想边打工边写作。母亲和外婆得知这个消息后很担忧,但她们最终还是支持了李娟的决定。学不进去,早点打工也是一样的。就这样,李娟彻底与奔向独木桥的千万同龄人背道而驰,孤独地踏上了前途未卜的人生。
未曾想到,二十多年前的一个不折不扣的“差生”,从废品站、黑作坊、裁缝铺和小卖部摸爬滚打过一番的李娟,竟然真的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
李娟的作品《羊的冬天》(节选自《冬牧场》)和《我们的裁缝店》(节选自《阿勒泰的角落》),分别在2017和2020年被高考语文全国卷选为阅读理解题。她的散文《我们的裁缝店》出现在“现代文阅读”部分,分值达14分。
当年高考完,她的邮箱一下子爆了。
好多人问她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对不对,她只得调侃自己的无奈之处:“那一道(高考)题真的是我自己都回答不出来。作品一旦写出来,就和自己没有关系了,早知道会进入高考题,我就把它写的简单一点。”
娟姨的可贵、可爱之处正是这般的真诚和直率,用最温吞的姿态说出最赤裸的真相。每当孩子有厌学情绪,我们总会说:你现在不吃学习的苦,将来就要吃生活的苦。这些话,都在李娟身上得到了验证。
考上大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获得理想的工作,从而获得世俗的成功。李娟高中辍学,凭着对写作的热爱一路走到今天,像是荒野里开出的不败花朵,有着属于她自己的独特芬芳。然而,放弃高考,像她这样全情投入到写作中,也需要很大的勇气。毕竟,中国的李娟千千万,阿勒泰的李娟全网唯一,能像她这样写出理想的人生状态,也算是万里挑一。更何况,李娟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只是认准了一个死理,生命不息,写作不止。
那些生命中细微的,沉重的,困窘的,甚至于不堪回首的,都被她踏踏实实地写出来。其实,老天是有眼的。于李娟而言,当阅读与写作成为她的生活日常,她笔下的烟火日常也惊艳了众生。
人生何处不高考。作为一个过来人的经验,你要有张凤侠的淡定和娟姨的松弛感,保持平常心就好。如果临时抱抱佛脚可以缓解你或者孩子的焦虑,不如去附近的庙里去烧烧高香。毕竟,祈求神灵保佑有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万一临场发挥失利,回家赶紧去买本李娟的书读一读,说不定你的人生又有了十二万分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