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天地同寿 与日月齐光
——一个诗人与一个节日
王惠莲
公元前278年五月五日,一个被历史铭记的日子。
那一天,得知楚都郢被秦军攻破的屈原,绝望到了极点,在写下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诗篇《怀沙》后,带着无处施展的抱负和满腹的才情,纵身一跃,跃入了那条“蓝墨水的上游”——汨罗江。从此,一个汨罗江边的百姓划船追赶救屈原,将粽子投向江中喂鱼虾以免它们啃噬屈原的美丽传说便在中华大地流传开来;一个原本是拜祭龙祖的上古节日便转移到了屈原的名下,成了我们中华民族唯一一个纪念诗人的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纪念屈原,从最早的文献记载,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所记的“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算起,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这一千五百年来,无论朝代如何更替,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到了端午节这天,生活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包起粽子,划起龙舟,就连移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也会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到华人超市买来粽子,以纪念这位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具有纪念价值的爱国精神缔造者屈原。
然而我们都知道,那些年年划龙舟包粽子过端午节的百姓们,大都读不懂屈原的诗,不知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不知道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世界文化名人,但是,这丝毫也不影响他们对屈原的景仰和热爱。于是就有了一个问题:屈原作为一个诗人,一个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诗人,他到底有何魅力,能让整个民族用一个节日来纪念他?能让读不懂他的诗的百姓们,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吃着粽子划着龙舟,将纪念他的端午节风俗传承了两千多年并将继续传承下去?
我想,答案应该就在这几个“因为”之中。
——因为为了变法强楚,实现“美政”理想,屈原“虽九死犹未悔”,“虽体解犹未变”。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约生于公元前340年,卒于公元前278年。是时,群雄纷争,各国之间混战不休。楚国虽大,但礼崩乐坏,弊端丛生,若想在七国争雄中立于不败之地,非使国家强大起来不可。要使国家强大,就必须变革;要变革,就必定会引起权贵们的反对,轻则陷害,重则危及生命。因变法被射杀的吴起和因变法被“车裂”的商鞅,就是前车之鉴。屈原作为一个志存高远的政治家,不会不知道变革的危险。但是为了楚国的强大,百姓的安康,屈原已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在任左徒之职期间,他“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在楚怀王的支持下,大力推行“美政”,对内奖励农耕,选贤任能,罢黜奸佞,明赏罚,禁朋党,反壅蔽;对外联齐抗秦。楚国的国力由此得到了增强,楚国的百姓由此有了盼头和奔头。但与此同时,屈原的变法也因触及到了贵族集团的利益而遭到了贵族集团的强烈反对,在他们的大肆攻讦之下,楚怀王听信了上官大夫的谗言,罢黜了屈原的左徒之职,将屈原流放到了汉北。在流放汉北期间,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写下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诗句,向世人宣告了为实现心中的美好理想,纵然死掉九回也不懊悔,即使被肢解也绝不改变的决心。
——因为屈原忠君爱国,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屈原一生经历了两次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怀王时期,被流放到了汉北;第二次是在楚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在流放期间,屈原远离楚宫,身处江湖,但却仍然眷恋着楚国,挂念着楚王。无论楚王怎么对他,他都始终如一不离不弃地深爱着他的国家。就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那样,“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屈原不惧怕自身遭殃,他担心的是他的国家由此覆没。
公元前299年,怀王30年,秦国得悉齐楚友好之后,一面派兵攻打楚国,一面又采取怀柔政策,向楚国示好,以“与楚婚”为借口,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听说后,立刻冒死劝谏。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不听屈原的劝谏,执意要去,最后被秦国所扣,死在了秦国。
屈原出身贵族,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然而屈原并没有因为出身显赫而高高在上耀武扬威。相反,作为王室宗亲,屈原身居庙堂,心里却始终装着黎民百姓。在任左徒一职时,他坚持举贤授能,修明法度,全力实行“美政”,所订法令无不以百姓福祉为先。被流放时,他深切地体会到了百姓生活之艰难,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哀叹。
我们不知道屈原在流放期间具体看到了什么或听到了什么,但我们从屈原的一声长叹,从屈原止不住的泪水中,看到了一颗忧国忧民的心。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就是为什么太史公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盛赞屈原虽放流,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为什么在《吊屈原文》里发出让百姓心头一热的一问:“从芈姓到屈姓,楚国的同宗贵族有那么多,为什么独有你(屈原)为国担忧,内心像燃烧一样?”
——因为屈原志洁行廉,举世混浊他独清,众人皆醉他独醒。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每当我们读着这些透着芬芳透着不屈不挠精神的精美诗句时,就仿佛看到一个肩上披着江离芷草,身上戴着秋兰结成的配饰的屈原站在我们的面前:他早晨饮木兰上的露珠,晚上用秋菊的残瓣充饥;他既有天生的美质,又重视后天的修能;他尽管被流放,整日里忧愁烦闷失意不安,却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也绝不干媚俗取巧的事,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不与燕雀同群。
屈原被放逐后,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问他:“何故而至此?”屈原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向渔父说明了自己遭放逐的原因,表明了自己的与众不同,不与那些“享受国君的俸禄唯恐不优厚,只担心自己在官场中不能青云直上”的贵族官僚同流合污的坚贞。渔父劝屈原,“整个世界都浑浊,为什么不随大流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自找苦吃,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听了,回答说:“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也不能让高洁的心灵蒙受世俗之尘埃。
屈原这种洁身自好、为了理想不惜牺牲性命的高尚品格,被太史公司马迁写进了《屈原贾生列传》。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太史公称赞屈原“其志洁,其行廉”“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
——因为屈原宁可“从彭咸之所居”,自沉汨罗,以身殉国,也不出走他国。
我们都知道屈原生活的战国时代是一个目无周王诸侯争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作为“士农工商”四民之一的“士”们,为了一展胸中抱负,经常在诸侯国间四处游走,哪个国家用他们,他们就为哪个国家效力,既没有国家的概念,也不把忠君爱国放在心上。魏国的张仪两为秦相,以连横之术破合纵之策;卫国的吴起为魏国创立武卒制,在楚国推行吴起变法;东周的苏秦游说六国,事燕并佩六国相印。这在当时都是很自然的事情。更有甚者,春秋末期楚国的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竟去楚事吴,引兵伐楚,大破楚国,而当时的人对此竟毫无非议。还有被我们尊为圣人的孔子,在鲁国政局混乱之时,也离开了鲁国,后来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宣传自己的道德理念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十几年。而“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颇具治国理政才能的屈原,虽屡遭诬陷屡遭放逐,却忠心不改,对自己的国家不离不弃,在流放期间还怀抱希望,希望有朝一日楚王能够醒悟,让他重返朝廷,继续为百姓造福为强楚效力。但是很遗憾,屈原到死都没能再重返朝廷。在那样一个“楚才晋用”的时代,屈原比谁都更有理由离开楚国,到别国去发展,去实现自己的抱负。然而我们的屈原没有,我们的屈原选择了留在楚国,选择了与楚国共存亡。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就如他诗里写的那只飞千里终回老窝的鸟和死的时候头总是朝着它的出生地的狐狸,直到死都没有离开楚国。
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的百姓为什么读不懂屈原的诗,却要把划龙舟吃粽子的风俗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却要把一个原本是祭拜龙祖的端午节献给屈原的原因
屈原和端午节,一个诗人与一个节日。
所谓万古流芳,与天地同寿,与日月齐光,便是如此。

个人简介
王惠莲,河南省开封市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2004年移居美国,现居美国旧金山湾区。已在美国中文报刊和国内报刊及网络发表数十篇散文随笔,作品曾在美国、香港和大陆获奖。海外文轩作家协会终身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