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8)——千年前的国考
——洛阳白居易研究会白江永撰文
一千四百多年前的洛阳修文坊(建春门大街与龙门大道交叉口西北角),人才济济,车水马龙,异常繁忙。自隋炀帝杨广大业二年(606年)迁都洛阳,到大业十三年(617年)12年间,国家出资在修文坊设国子监(国子学),前后培养了近3000名太学生。在洛阳举行了四次全国规模的“科举取士”。
西汉时期,中国有了麻质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质好还便宜,并惠及民间。南北朝时期已有雕版印刷,隋初广泛应用,随之大量的书籍、文学作品等得以流传于市井、乡里,越来越多的寒门学子有了读书的机会,逐步打破了有豪门贵族垄断文化知识的局面。
隋文帝杨坚建国,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为了进一步巩固统一的政权,获得更多的人才,打破由关陇集团垄断仕途的局面,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取士”选拔官员。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下诏以“志行修谨(有德)”、“清平干济(有才)”二科选拔官员,形成了科举制度的雏形。
两汉的“察举孝廉”制度,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官场都是贵族官僚们垄断的,寒门子弟根本就没有任何机会涉足官场。统治者也意识到了,官僚垄断官场,不利于王朝的发展。科举能够选拔出一批真才实学、安邦治国的人才,这些“举人”大都没什么背景、关系,很难结朋党,不容易制造朝廷的混乱。同时也告诉民众,只要刻苦耕读,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就有机会当官,光耀门楣,这给了寒门子弟“学而优则仕”奋斗努力的希望。举子赴京参加会试,官府用车船接送,在所乘车或船的前面,会挑出一面黄旗,上书“奉旨会试”四字,有了这个招牌,沿途土匪见了就会避让,即便是遇到关卡水闸,当地官员也不会阻挡。对于家境贫困被征举的学子,官府会送盘缠、路资以助考。
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每州每年保荐3名文章华美贡士。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出色的、孝敬长辈出名的、品德高尚的、有气节的人也可以参加考试。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在洛阳“举人”,其中“文才秀美”一进士科,提倡文人以诗赋获取功名。这年“秋闱”考生有900多人,堪称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国考”。
大业五年(609年)正月,又诏令诸郡选举品学兼优的读书人和勤政爱民的地方官,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骄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等四科“举人”。还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
隋炀帝开科取士,气魄不凡,第一批进士全部录用,进授爵位。
杜氏三兄弟进士:杜正玄、杜正藏、杜正伦。杜正伦入唐后,在太宗朝为中书侍郎。高宗朝,拜相为中书令。
大名鼎鼎的房玄龄,十八岁进士及第,入唐后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世。
许敬宗进士及第,少年得志。入唐后,为李世民“秦府十八学士”之一。
孔颖达:孔子后裔,进士及第。入唐后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掌管全国教育。其主持纂修的《五经正义》,被称为儒家经典注解的集大成作品。参与编修《隋书》,被誉为良史。
孙伏伽:进士及第,为隋万年县法曹。622年,又参加唐高祖举办的科举考试,名列第一。史家认为孙伏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正式的科举状元。历任刑部郎中、大理寺卿,史书记载以“敢谏”知名。
韦云起:隋文帝朝进士,仕隋为谒者、大理推究。入唐后总领北方九州军队,征讨突厥。
史称:“隋取士皆为唐用”。隋炀帝总共为唐王朝培养出三名宰相。隋朝大业二年(606年)首开进士科,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原创不易,欢迎转发分享留言点赞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