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得更高
鲁海
明天就到了高考的日子,老师同学跃跃欲试,各个学校尽心竭力为莘莘学子加油鼓劲,孩子家长聚集在学校门口翘首以盼,高音喇里《飞得更高》一遍遍循环播放。
此情此景,我五味杂陈,激动不已,眼睛潮湿了。容易激动应该是人之将老,或者秉性使然吧。面对那些十年寒窗的孩子隐隐作痛,看着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满怀期待的家长忐忑而焦躁,我们都曾有过同样的经历,同样的心情。因此,我理解学生也理解家长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想。考生孩子们不易,家长们不易。
五味杂陈,大概是触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的寒窗苦读。那时候,高考不存在什么仪式感,也不曾兴师动众,大张旗鼓。“赶考”的事情,考生自己骑着车子应试就是了;高考的组织实施,有教育部门足够了。
这是题外话,这里我想和朋友们讨论一下“飞得更高”这个话题。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之常情,也是历史的必然,毋庸置疑。不光人类喜欢往高处走,就连树木也喜欢往高处走。
有片苗圃,是为城市绿化提供法桐树苗的。当初,这片土地花草繁茂,生机盎然。后来移入法桐,密密匝匝,像个偌大的梅花桩。新移栽的法桐苗木需要缓苗,适应新的生长环境。两年左右的时间里,法桐、花草共同享受这里的阳光雨露,新鲜的空气和肥沃的土地,它们和谐共生,相安无事。
不久,法桐缓过劲来,蓬蓬勃勃,蒸蒸日上,生长速度迅速活跃起来。可是,林下的花花草草却日趋萎靡,甚至干枯衰退。因为,它们接受阳光雨露,吸收土壤水肥的能力无论如何都赶不上法桐。再后来,林下只有个别抗逆能力较强的花草,稀稀落落,无精打采不成样子。
这是花草的必然命运,而那些蒸蒸日上的法桐,它们的日子怎么样呢?
它们一个个跃跃欲试,“削尖了脑袋”往高处窜,一个个希望长得更高,去争夺更多的阳光和雨露。仅仅几年,小树已经窜到二十多米,可以和五六层的楼房比高低了,依然殚精竭虑,努力向上、向高,大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概。
结果,高度是有了,“腰围”呢?腰围却像个窈窕淑女,杨柳细腰,亭亭玉立。可是,法桐一类的绿化苗木,不仅要求高度还要有“厚度”,也就是要够粗。结果,一番拼搏努力,却未必是老板的心意。
处于竞争状态下的法桐,不得不拼命地往上攀爬,所谓适者生存,不着眼高处,就会面临被淘汰危险,这大概是丛林法则在植物界的一种演绎吧。结果,在攀爬的过程中消瘦了腰身,降低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我们清楚地看到,它们下部的枝条已经干枯如柴了。因为植物顶端生长优势的特点,叶片制造的光合产物以及根系所吸收的水分、无机盐,一律优先供应顶端枝叶。因此,其下部枝条得不到充分的阳光雨露,水分和无机盐。那么,它们的枯萎凋敝就在所难免了。它们只能不情愿地自然脱落,变成灶下熊熊燃烧的烈火。
年轻人就应该有一个闯进、干劲、拼劲,有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牢不可破的追求,有一个远大的奋斗目标和为这个目标孜孜以求的信心和决心。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让青春的烈火熊熊燃烧。高考给每个学子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这是提供给每个学子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特别是我们的农家子弟。“平台再好自己不努力,看到的永远是别人的风景。”只有努力了才会有收获的机会。
目标是远大的,985,211,考清华,上北大。但事实上,又有多少人能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呢?这一点大家心知肚明,就连考生自己都明镜似的,只是看透不想说透而已。如果一个人自己都不知道能吃几碗干饭,那岂不是太糊涂了。
其是,就像盖一座房子,需要大梁,檩条,椽子,也需要一砖一瓦,需要拿瓦刀的技工,也需要搬砖和泥的小工,有了这些材料,和这些辛苦的建设者才成全万丈高楼。
我们的生活要有参天大树,也要有茂密森林,有花有草有动物,有土有水有阳光有空气才丰富了一个小世界。大家都看过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鄂温克人的生活环境里各个要素缺一不可,特别是森林里的苔藓。如果没有了苔藓就没有了驯鹿,就失去一个美丽的传说。
只要我们拼搏了,奋斗了,追求了,努力了,无论是什么结果都无怨无悔,无论什么结果,在新的环境中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地,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够发光发热。“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动地球。”如果没有人给你一个现成的支点,就需要自己创造出一个支点。我们周围有数不清成功的典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拼搏吧,努力吧,莘莘学子!向着更高更远。

作者简介:鲁海,本名胡振同,退休干部。平生热爱摄影旅游和文学,作品发表于多家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