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李娟”全国有奖主题征文之12
比遇见更重要的是发现
文/云蒙山人
我敢肯定,在刘亮程之前,绝对有人遇见过李娟;也敢肯定,在李娟之前,绝对有人遇见过阿勒泰。但是,只有刘亮程发现了李娟的才华,只有李娟发现了阿勒泰的魅力。这不仅是一种无心的缘分,更是一种有意的选择。
遇见刘亮程之前,李娟是一个屡败屡战的投稿者。直到《九篇雪》在《人民文学》发表,依旧不温不火。直到《我的阿勒泰》同名电视剧在央视一套热播,印证了刘亮程伯乐一样敏锐的眼光。
作为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刘亮程对李娟其人其作赞赏有加。“我为能读到这样的散文感到幸福,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已经很难写出这种东西了”,这是横向比较;“我相信土地会像长出麦子和苞谷一样长出自己的言说者,而李娟,就是这样一个言说者”,这是特色概括;“在李娟那些居无定所的漂泊文字里,我读到了一种心灵的安顿,那种简陋生活中的内心丰饶”,这是价值提炼。
李娟为什么差点被忽略?“因为那些会写文章的人,几乎用全部的人生去做文章了,不大知道生活是怎么回事。而潜心生活,没有感悟的人们又不会或不屑于文字。文学就这样一百年一百年地,与真实背道而驰。”
李娟又为什么会被发现?“后来李娟的散文一篇篇从阿勒泰山区寄来,大多写在一些不规则的纸片上,字也细小拥挤但并不妨碍文字的耀眼光芒。”归根结底,是李娟自己的坚持成就了发现。“你若芬芳,蜂蝶自来”,用在李娟身上是如此贴切!
遇见李娟之前,阿勒泰是一片寂寥旷远的荒野地。久居此地者熟视无睹,偶尔路过者囫囵吞枣,究竟是现实苟且,还是诗与远方归根曲结底靠”有选择的发现”。仿佛两个人同时从监舍的窗子往外看,一个仰望星空,看到银河灿烂;一个附视土地,看到腐朽黑暗。
而李娟就是这样一个虽扎根大地却仰望星空的发现者,她赋能阿勒泰,捧红阿勒泰,用不一样的发现写出了阿勒泰辽阔而深刻的美,让它活跃在更多人眼中,铭刻在更多人心上。
李娟与阿勒泰,既有乍见之欢,也有久处之喜,所以才有一篇篇从心底流出的文字,勾勒、渲染出魅力独具的阿勒泰。“而这湖泊如同被明净的玻璃封住了一般,如同被时间封住了一般,宁静、脆弱,诗情画意”,这是概括凝炼的描绘;生活在这里,就像是一场与自然的对话,每一次日出日落都充满了诗意”,这是设身处地的体验;“我已经生活在远方,为什么还要向往?哪有地方比阿勒泰更远?”这是情深意厚的眷恋;“真正的自由,不是看尽世间的繁华,而是即使身处喧嚣,也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是叩问心灵的思考。
所以,李娟笔下的“阿勒泰”和我们曾经为 之痴迷的“香格里拉”一样,更像是一个抽象的符号,它除了是阿勒泰本身,更是无数人心有所向的远方,魂牵梦萦的所在,是滚滚红尘中的桃花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这样,我们知道了北疆之北是阿勒泰,她是狂野的梦,她是山野的风,奔跑在凉夏,沉静在寒冬,她成了祖国版图上最亮的星。
如果刘亮程没有发现李娟,她也许还要等待更长时间才会星光灿烂;如果李娟没有发现阿勒泰,它也许还要等待更长时间才会火出朋友圈。
抛开幸运与偶然的变数,坚守善良与勤奋的必然,我们有充分的证据得出结论:比遇见更重要的是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