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耀平长篇自传连载三十六章
写写历史
作者: 林耀平
上一章讲到“换换岗位”,即: 在2011年6月县、区班子换届之前的一、二十年,我已从政治上看清了“时势”: 政治生态严重扭曲,无论军队还是地方,用人根本不看能力、水平、干劲、成绩、知识,而是看关系,甚至是看金钱。所以民间才有:“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之说。现在在监狱里待着的大、小“老虎”就是属于那种“提得快”、“又跑又送”的罪犯。当然了,也肯定还有数不完的、逃过追究的漏网之徒,他们如今的内心,除“庆幸”之外,我想“自愧”之心或“不安”之魂是有的。
在“廉洁自律”方面,我是那种非常小气之人,因为我从来没给比我官大的人送过“红包”,所以,才使得在一个岗位上干了整整十年之久。基于上述之情况,在换届之前,桂林市委考核工作组找我谈话时,我就主动提出: “不想当官”了的请求,那年53岁,然后于2011年6月10日就任七星区委调研员(正处),开启了我为七星区撰写、主编第一部《七星党史》、第一部《七星区志》的工作及其它史书的编撰。
首先,说说《七星区志》的编撰。七星区志的撰写,已经换了多届班子、干了十几年了,但一直没有成型,真的花费了不少的人力、精力、物力和财力,写作班子也是换了又换、充实了再充实。
我刚到七星区委工作的时候,七星区委、政府的领导对我并不了解,刚到七星区时叫我协管农业。半年后,他们才发现我不仅会说(口才好),还能写。于是,立即调整分工,叫我侧重抓党史办和区志办的工作,实际上就是直接分管这“两办”。
做什么事都得有人、有权、有钱,这“三有”缺一不可。所以,我在区委、政府为这“三有”下了不少功夫,领导们也非常支持,表态: “要人给人,要权给权,要钱给钱”。但有一点,我是必须把握的: 绝对不以权谋私,必须把这“三有”用在正道上。于是乎,我从2012年4月份开始接手区志工作,(国家统一规定: 区志、县志、市志等志书的主编必须署名所在县、区、市的党、政一把手的姓名),所以,《七星区志》的主编署名是时任区委书记石玉琳和区长郑平同志,实际上近150万字的区志,他们没动过一个字;副主编为肖育明和我本人。把话说白了: 他们都是挂名的,实际上我履行着主编的责任和职责。因为146.9万多字的区志,我每一章、每一段甚至每一个字我都认认真真地看过以及修改、充实过,起到了对初稿“把关”的作用。
《七星区志》从2004年开始谋划、起步,2005年成立临时撰写机构,2009年正式成立“编纂委员会”,但直到我2012年4月接手这项工作前,区志这本书始终未成型。我接手后,我做到了“力抓”,区委、政府主要领导做到了“力挺”。于是,此项工作真的“快马加鞭”起来了。所以近150万字的区志于2015年上半年就截稿送审了,2017年正式报送自治区,2018年公开发行。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东里9号)。这是桂林市七星区第一部志书。其正式出版发行,值得庆贺!它也凝聚了众多人的辛劳和奋斗。
其次,讲讲《七星党史》的编撰。该书于2008年11月开始起动,在我2012年4月接手此项工作前,还处在收集资料,起草了一部分章、节稿子,但还没有真正成型,需要充实、完善的东西还有很多。我主抓党史的编撰后,迅速充实了党史办的人手,反复督促、强调加快编撰进度。特别是党史办张东银同志高度重视,加快拟定纲目草稿,确定章节初步框架,至2012年底书稿已基本成型。在2013年1月中旬接受自治区和桂林市党史办联合检查组检查时,我代表区委作了工作汇报。我说: “总结七星区党史工作,我用5句话20个字来归纳: 有人管事、有人做事、有钱办事、做很多事、没做错事。”在场的所有人都紧紧地盯着我。不到20分钟汇报完毕后,自治区检查组组长说: “你刚刚汇报的东西,怎么汇报的材料上都没有呀?”我说: “你们手里拿着的汇报材料是办公室写的,我汇报的内容是我自己准备的。办公室准备的材料是公式化的,我汇报的东西是个性化的。”检组组长对我说: “你的汇报太精彩了,我年年到各县区检查工作,从来没听过这么精彩的汇报,非常细致、详尽。下去后把你汇报的材料整理一下发给我,三天内向全自治区转发你们的经验材料。”
尽管上级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但我心里是有数的: 我们的书稿还需要加倍地充实、完善。于是,我把主要精力放在各章、节对有关历史问题的定位表述、观点的正确表达和结构的完善上。当36.9万多字的《七星党史》于2016年出版后,我拿着叠彩区、临桂县及七星区的党史送给时任七星区委书记石玉琳同志看时,我向他报告: “请先看看叠彩和临桂党史的文字质量,再看看七星区的。”我随便翻出一个章节,同样的历史内容,但在观点的质量、准确的把握及表述上,一比就知道了。石书记看后说: “真的哦,大不一样啊,老哥辛苦了!”
再次,聊聊《崛起的漓东》一书的撰写。此书是回忆自2006年至2014年期间高新区七星区在“第二次创业”期间的所思、所谋、所为及所获之历程。是时任七星区委书记何运保同志点名要写的。为此,还专门聘请了三位已经从七星区退休的老领导、老同志专门来收集资料并撰写此书的。但是,可能是早已不动笔,把“执笔”一说绝不言“是”或“好”,包括在职在位的区志办、党史办的同志也都坚决推辞。最后,只有我“硬着头皮”上了。由本人主编并具体组织实施。
于是,我按照何书记给出的基本思路,草拟了九大篇章,即: 思路篇、园区篇、产业篇、科技篇、党建篇、政法篇、教育篇、卫计篇和其他篇。对每一篇所对应的部、委、办、局的工作,我都让他们单位的一把手指定专门的“笔手”执笔,回顾、总结十年来的工作成就。方法是: 先执笔拟写出草稿,然后由我根据他们各自撰写的内容,分别帮他们重新拟定题目、大小观点框架,之后再返回让他们重写。整部书共41篇文章,约29万字。如此大块工作,如此复杂的资料收集、如此涉面广泛的文字工作,仅用了半年多时间就“大功告成”,付梓印刷出版了。
最后,叙叙2014年《七星年鉴》的编撰。此书由本人当任主编,但具体的工作主要由黄健、蒋彦秀以及其他9位同志去收集资料,按分工分门别类地草拟成文。最后由黄健、蒋彦秀等同志统稿成书。此年鉴60.7万字。于2017年5月出版发行。
值得一提的是: 当我的退休命令下来后,2017年8月29日上午(巧得很: 我从部队转业后于2000年8月29日到荔浦县当副县长。所以在县、区领导岗位上工作整整17年),是时任七星区委的石玉琳书记找我谈的话。石书记发自内心地问我: “老哥有什么事需要我办的没有?”我回答道: “任何事情都没有。今后有什么事,我就发个短信,打电话还耽误您时间。”我又接着说: “不过,我有个建议: 建议区委、政府加强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教育。现在阳光工资了,没好处不干事的人大把的。您知道我接手区志、党史工作后,这三年多来我是怎么过来的吗?”他说: “我真的不知道。”我说: “这三年多来,我没有休息过一天,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包括大年初一,以及其他的节假日,我都用在区志、党史、崛起的漓东和2014年年鉴这4本书上去了,共计273万多字。我每天白天去办公室,晚上和清晨都在家里忙这几本书。我这样干,您多给我一分钱没有?”石书记说: “没有,真的一分钱都没多给!”我说:“这靠什么?靠党性,靠自觉无私的奉献精神。”石书记非常感动,起身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老哥,你真的辛苦了。谢谢你!”
(^v)林耀平先生简介:
林耀平,男,一九五七年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政法专业毕业,高级政工师。出身草根,从军二十六年,其中任团政委六年,空军上校军衔。转业后任副县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分管公检法司十二年,在团、处级领导岗位上工作二十六年。长时间从事“党、政、军、警、民”工作,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在职时现场成功处置、化解多起涉及人命关天的大事,被百姓誉为“人民好公仆”,现还收藏有锦旗。现任桂林市职工大学客座教授、桂林市红色学院导师、桂林市国防教育研究会讲师团团长、桂林都市七星文艺社社长、桂林都市军旅文艺社社长、多家文学社荣誉社长、中国华南最高峰审稿者之一等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是桂林市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团成员和七星区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喜欢写作、体育、文艺和教育。发表文章一千多篇,其中80%以上发表在省部级以上刊物或媒体。著书、主编十三本,共计三百八十多万字。其中,退休六年出自己的书七本,超过一百三十万字。十多年来在桂林市十七个县、区有关人员讲授儒道、读书、素质、法治、孝道等党课、传统文化课和日常思想教育课几百场次,获众多高度赞扬。一个村干部说:“我听了四十年政治课,没听过这么精彩的”。自二零二二年二月以后,每月都登上“二五财团”和“大华集团”讲坛,讲授“党声党课”和“传统文化”课,且场场精彩。在“二五财团”百期“党声党课”的授课质量评比中,技压群芳,勇夺第一,骄人业绩,非常耀眼。此外,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而独立撰写的《中国共产党在越挫越勇中走向辉煌》论文(4435字)获桂林市全市离退休老干部征文一等奖。目前正在撰写、发布自传体长篇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