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话端午 作者:王贞民
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节,也是国家法定的节假日。下面对民俗端午节的来龙去脉作个简单介绍。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2007年12月14日,国家把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确定为法定节假日。2009年,端午节成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传统节日。
据《说文解字》释义:端,就是初的意思;午就是五的意思。“端午”就是初五。因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为避讳改五为午,从此便有了端午的叫法。
又因为“午”在十二地支中属“火”,代表着万物丰满,阳气充盛,所以,端午节也称为“端阳节”。
端午节在夏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在天空一年最当中的位置,称为天之中,所以端午节也叫做“天中节”。
运城方言中,把“端”字读为“单”字;五月初五的“五”又都是“单数”,故把端午节也称为“单五节”。
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最初是夏季祭龙和驱赶瘟神的日子,后来成了纪念历史上伟大人物的日子,如屈原、伍子胥等,在民间以纪念屈原的说法最多最广。
现在我再把《辞海》对端五的两项释义援引于后以供诸位读者分享。《辞海》(P1789)端午:(1)阴历五月初五日,民间节日。本名“端五”。《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仲夏端五,端,初也。”亦名“端阳”“重五”“重午”。(2)泛指初五日。洪迈《客斋隨笔》卷一:“唐玄宗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张说《上大衍历序》云:‘谨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一夜献之。’宋璟《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也。”
本文仅就笫(|)义项,即“阴历五月初五日,民间节日”为题阐述,至于“泛指初五日”,那是后话。
总之,端午节归根到底是为了纪念先祖和祈福避邪等。运城流传下来的习俗是:回乡村祭祖先,包粽子蒸晋糕,插艾条缝香包,交好运避病邪,访亲友食大餐,度假游览风景等等。
近日《运城晚报》介绍我市广大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端午节”民俗文化活动,人们在互动体验中共叙节日盛情,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题记有这样一段话:“悠悠艾草香,片片粽叶长。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捆扎粽子的五色绳一头牵着汩罗江畔,一头连着盛世中国的万家灯火。吃粽子、佩香囊、挂艾草,是继承,也是传承……”。
细品浓情端午,厚植文化自信,是过端午的主题活动。
同心筑梦,端午情长。包粽子、挂艾草,为孩子们,为未成年人送去关爱,尤其不能忘却残疾及处于困境中的弱势群体,给他(她)们以暖心的慰藉。
缝香包、吃粽子、迎端午祝孤寡、留守、高龄老人安康长寿。敬老人扬传统,弘扬了尊老敬老爱老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营造了喜庆、欢乐、幸福的节日氛围,践行新时代文明的主旋律。
大家一起包粽子、绣荷包、讲习俗,了解端午相关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厚植文化自信之需求。
齐诵《楚辞》辞章,纪念先贤屈原,传承爱国情操,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融为一体,激发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喜爱,也被称为是传统文化的“血脉觉醒”的时刻。
祖辈传下来的端午节,不仅有民间祈福祭祖、食粽走亲、观光赏景等礼俗,还蕴藏着先贤们的爱国精神、高尚品德和忘我情怀,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
端午之际,顺祝高考龙子,梦想成真金榜题名。
我们在欢度节日的同时,不要忘记俄乌战争、加沙地区蒙受战争创伤的人民,无家可归的难民,失去父母孤独无助的儿童。让我们祈祷寰球和平安康!
二O二四年六月十日五月初五
编辑都市眼光-北京实时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