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对屈原的最好纪念
全 兴
屈原,这位壮志未酬的士大夫,在他纵身一投的那一刹那,他至死都没有想到,那一天,竟成了后人难忘的日子,无奈悲壮坚贞成了他的真实写照,忠君报国爱民成了他的标记。
端午节,成了一个别样的节日。纪念,成了祭奠他的最好方式。
小时候的印记里,端午节,我们称之为五月当五,戴香囊、插艾草、抹雄黄、缠五色线,炸油条、尝煮蒜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这些项目更多的是赋予驱蚊防病之用,还有一项特殊节目,就是在河边裸泳,这是每一年的第一次试水,我会游泳就是那时候自学成才的,没人教,也不用花钱,赤祼祼也不用害羞,也许最贵的学费就是喝几口水,多呛几次,就是多喝几口,多呛几次,也无妨,因为母亲河白河的水甘甜,没有污染。
那时不知其义,现在也没人解释是为何,在我动笔写到这儿时,我明白了,那纵向一跳,下水一游,大概就是懵懂少年对屈子的最原始纪念。
长大后,端午节里纪念屈原,有了仪式感。设坛祭拜、游江、龙舟竞渡、粽子寄情、乡里“闹晚”等民俗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五月五(农历),过端午。”至此,端午节这个南方吴越先民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的传统节日,被后人赋予了新的内涵。据《续齐谐记》、《荆楚岁时记》载,魏晋南北朝后端午节便与纪念屈原结合起来,从那时起,这种民俗在屈原故里延续至今,并形成一种传统,广为传播。尽管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节日,在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并且从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今天,我们在享受节日的祝福时,除了祝福安康之外,真的要向屈原等人致谢致敬。
在我看来,对屈原的最好纪念方式就是守正。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每年此时,都会有关于廉政的提醒,如果从政为官,以这种方式来过节,是一种莫大的讽刺,更是是对九泉之下屈原的大不敬。
今年的六月很特别,先有芒种节气,接着是三天的高考,最后跟着就是端午节。无数的莘莘学子,十二年寒窗苦读,在高考这个比较干净的平台上,争先恐后,逐梦抒情,如果毕业后,乌烟瘴气,寒窗之后,再让他们寒心,是这个社会的悲哀。“没有就业公平,考试公平只是一种假象”“草根硕博送外卖,权贵子孙接班来。”不是危言耸听。
司空见惯的李绅,写出了后人耳熟能详的《悯民》,谁会想到他会鱼肉百姓;凿壁偷光的匡衡,不谓是勤奋有加,可荣华富贵后,又是弄权有余。这些人初心信誓旦旦,变心变本加厉,走着走着,就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走向了历史的反面,到底是读书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成了读书人,值得反思。
从这个相对公平的平台上脱颖而出的那部分胜者,在路漫漫兮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中,必然经历大浪淘沙,一部分与既得利益同流合污,成为新的既得利益群体,而那些出淤泥而不染者,最终也会步屈原的后尘。最后的较量是看贪官跳楼多还是清官投江多。
想当年,屈子,贵为王公大族,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忠君报国,怎奈“党人”横行,惨遭谗言被逐流放,报国无门,不忍家灭国亡,投江殉国,以死明志,让人扼腕叹息。
这种悲壮,在745年前的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又重演,宋元海角崖山海战,南宋军队与蒙古军队在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的崖门镇崖山进行一场大规模海边决战。最后,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南宋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与十万军民投海自尽,何等壮烈。此战后,南宋彻底灭亡,元朝统一整个中国。
“空悲切”悲叹在先,“朝天阙”无果在后,岳飞的悲剧,注定了崖山的结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位屈指可数的状元宰相不可谓不忠,“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正气歌》,催人泪下。悲愤之余,更多的是慨叹。南宋内不修政,外不重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秦桧之类罪该万死,可执掌乾坤的临安皇帝难道不是咎由自取?四年之后,文天祥九泉之下面对已经亡国的小皇帝也是五味杂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相拥而泣。
如果南宋海角崖山一投,留给后人的是叹,那么屈原汩罗江边一纵,留给后人更多的是吟。
如果说他们的舍生取义是一脉相承的话,从辞赋至诗词一路下来,何尝不是薪火相传。
屈原留给后人的不朽诗篇,使他成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他在楚歌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这种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这些醒世诗句,跨越二千多年,每每吟诵,无不振聋发聩。
从年复一年的端午假日里,我们会慢慢读懂屈原的作品,慢慢体悟其精神实质。
他的上下求索精神,在《天问》对天地自然、社会人生提出173个问题发人深省,表现出不固于传统观念、敢于怀疑、勇于探索的精神。今天值得我们发扬光大。其对真理的追求、对美政理想的坚持以及对个人立身的探索,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的报国爱民情怀,体现在他忧国忧民,忠心耿耿,心系家国,情系民生中,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无不饱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他宁死不屈。让一个屈字都汗颜,他志洁行廉,同情百姓,为民谋利,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作殊死斗争。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不苟且偷安、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以“香草”自喻,以“长香草美人”自居,香草美人意象勾勒、点染、描绘的《楚辞》,呈现出后人的是唯美动人的文字境界,也为世人展现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浪漫画卷。尽管有点凄美,可今天仍在熏陶着我们的心灵,陶冶着我们的情操。
家可灭,国可亡,人可没,但文脉不能断。
余秋雨在《文脉》中写道:屈原,是整个先秦时期的文学冠军。
不仅如此,作为中国第一个大诗人,他以《离骚》和其他作品,为中国文脉输入了强健的诗魂。对于这种输入,连李白、杜甫也顶礼膜拜。因此,戴在他头上的,已不应该仅仅是先秦的桂冠。
前面说到,中国文脉是从《诗经》开始的,所以对诗已不陌生。然而从内容看,《诗经》还不具备强烈而孤独的主体性。按照我给北京大学学生讲述中国文化史时的说法,《诗经》是“平原小合唱”,《离骚》是“悬崖独吟曲”。
余秋雨对于屈原和《离骚》等作品的定位与屈原作为世界四大名人之一的称号及中国浪漫主义的奠基人,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被誉为“中国诗祖”“辞赋之祖”的定调是异曲同工。
基于浪漫主义的香草美人的文学意象,在汉乐府的民歌中得以继承发展,在曹植的《洛神赋》中得到丰富拓展,在初唐代陈子昂《感遇》、中唐杜甫的《佳人》和宋代贺铸《青玉案 》都有深化和创新。
其浪漫主义的风格也被后世的李白等发扬光大,且让人激动的是,后世的诗坛方家都对这位先驱表达怀念和敬意。
陆龟蒙的《离骚》中有句:“岂知行丽句,不敌一谗言。”;文秀《端午》诗曰:“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许浑《太和初靖恭里感事》感叹:“乾坤三事贵,华夏一夫冤。”;徐凝在《浙西李尚书奏毁淫氏庙》中义愤填膺:“欲慰灵均恨,先烧靳尚祠。”
名家大伽更是不吝笔墨。诗仙李白在《江上吟》有云:“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杜甫在《祠南夕望》在嗟叹:“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苏轼在《屈原塔》中也哽咽:“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伟人在《七绝·屈原》更是别具一格地吟咏:“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千百年来,以诗抒怀,是对这位辞赋先驱最好的怀念,在我看来,最好的纪念仍是守正。
中国历朝历代从不缺昏君奸相和侫臣,汉奸更是不可胜数。使得忠臣良相儒帅猛将在施展才华时,总感力不从心,在干坏事越干越吃香的氛围中,干好事者的结局注定是悲局,为何?劣币驱逐良币也。
屈原的悲壮让我想起了三首绝命诗。
吉鸿昌慷慨赴死,大义凛然有绝命笔:“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夏明翰视死如归,英勇壮烈有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汪精卫也曾有《被逮口占》:“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是他27岁时刺杀清亲王被捕,在刑场口占的绝命诗。那时可谓是气节高昂;可惜的是,他没死,可恨
的是他最后做了汉奸,最后以遗臭万年收场落幕。难怪有诗友将此绝命诗改为:“曾经慷慨歌燕市,当年从容作楚囚。恨未饮刀成一快,终惭不负少年头。”谁都不想让绝命诗被汉奸污名。
想想当前网上热议的抗日将领方先觉当年投降一事,再想想抗日英雄张自忠壮烈牺牲的场景。今天,我们纪念屈原,更感觉守正的现实意义了。
当一个社会正不守,信不立,义不持,仁不坚,气不扬时,如果都听之任之,作壁上观,那么无数个屈原式人物出现时,一江春水恨不休,冤不止,引火烧身,祸及子孙,任何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