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书简
杨生博与王满院(十三)
文人气节与作品骨气
——致王满院先生
满院友:安康!
端午节快到了,心情又得沉重几天,在我心里,这是中国文人的气节日!在这个时刻写文章,可能有了一份厚重。
一、端午为何是“恶日”
端午这一天,有两个文人的故事很悲壮,很能表现中国传统文人的气节。第一个故事是伍子胥的死。这个故事在我国南方传的很广,伍子胥在临刑前,把家人叫到身旁,嘱咐他们自己死后挖出双眼,挂在东城门上,他说他要亲眼看看,越国军队冲进城门,吴王夫差被押往刑场。吴王夫差听后气急败坏,命令把他的尸体用鸱夷革裹着,投进钱塘江的滚滚巨浪。从此后,钱塘江有了大潮,那是伍子胥冤魂的愤怒!
第二个故事是屈原的死。这个故事在我国北方流传很广。屈原来到了汩罗江边,想起自己的政见多次被拒,还被奸臣诬陷多次流放,如今楚怀王客死秦国 ,郢都城破,自己沒有了故乡,他不由得悲从心来,面天长叹,举世混浊,吾独清救不了国家;众人皆醉,吾独醒挡不住家亡;忠君爱国的心啊,只能以死报偿 ,他抱着砂石,跳进了大江,这纵身的一跳,溅起了天地鬼神的泪花 ,这纵身的一跳,掀开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悲壮!
端午这一天,还有一个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很广,它就是曹娥投江救父的故事。相传曹娥之父曹盱是在五月五日迎伍神(伍子胥)的祭祀活动中溺于舜江之中,数日不见尸体,曹娥当时只有 14 岁,昼夜沿江嚎哭,过了 17 天,曹娥投江,5 日后,曹娥的尸体抱着父尸浮出水面。
端午这一天,还有一个可怕的故事压在中国人的心底,这也是端午节不能问好,只能道一声安康的原因。田文在这一天出生了,父亲要把他扔掉,都说这天出生的孩子,恶鬼会附在身上,等长到了门高,父母就要死亡。田文的母亲偷偷把他喂养长大 ,他的父亲田婴安然地死了 ,他也顺利地继承了爵位,田文自己也安然地死了,一切都平平安安。谁知田文的儿子们为争抢储位斗了起来,齐国和魏国乘机联合起来,把田氏后人杀了个精光。人们又想起了五月五日出生的田文,认为一切恶果都是田文这一桩孽缘。
因此,在中国人的端午文化里,这一天死了的都是好人,但也是不顺应时俗的人,所以,这些人这一天投了胎生下来的小孩,是注定要克死在世俗里生活的父母,这个小孩的命运也不会顺利,真是遇上了这个恶月恶日,人的本性难改,命运难改。据此,我曾创作了一首《端午》诗:
端午,死了的人
其魂是要投胎的
伍子胥能找到吗
估计不行,一个瞎了眼睛的人
出的都是毒计
而且一看就是几年,心里
能舒坦吗
屈原估计情况也不太好
认死理,摆不正自己位置
激扬文字中,把别人
却当做糊涂虫
至于曹娥,就因为孝
魂的寓所不下万个
生死相依
国人已习惯了千年
端午,魂是要投胎的
能宽恕她们吗
二、文人气节
如果要给“文人气节”下一个规范的定义,就应该这样表述:是指文人在道德、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品质和坚定立场,它体现了文人对于正义、真理的坚守和追求。
这一定义,可以拆解为五个方面:
第一,忠诚正直。对国家、对民族要忠诚。对社会的心、言、行要一致。心不违背良心,言不混淆是非,行不随波逐流。
第二、清高自持。清高是指在生活中,文人要保持独立的人格和精神追求。自持是指在各种诱惑中,能保持住高尚的情操。
第三、敢于担当。面对困难和挑战,有“敢于”面对的态度,不逃避,不绕着走。“担当”是指有勇气有决心承担责任和风险,为捍卫正义和真理而奋斗到底。
第四,温润如玉。这是文人的修养,在言行举止上要温和有礼,待人接物要谦逊有度,能够给人以温暖的力量。
第五,思能动人心弦。这是文人的特别之处,是指文人的思想和作品要有深度和感染力,能够触动人的心灵深处,引起众人的思考和共鸣。
文人,到了近代以后就称知识分子了,文人节气就是知识分子的气节。
请看一看两位知识分子或文人的气节吧!
第一位张志新,1932 年 5 月出生,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爱好音乐。十年浩劫中蒙不白之冤,45 岁被判为死刑执行,1979 年平反昭雪,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严刑拷打面前,张志新大义凛然,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知识分子的气节。她说:“我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无论面对任何情况,都要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你们强迫我把真理说成错误是行不通的。人活着就要光明磊落,我不想奴役别人,但也绝不允许别人奴役自己”。
第二位是史云峰。1949 年 1 月出生,17 岁时,公开反对吹捧江青是“伟大的旗手,无畏的战士”。面对文艺界的怪象,他反问:“为什么现在的戏剧中主人公都是女性,这是为谁立形象?为谁制造舆论?”1974 年批林批孔开始后,史云峰指责这是江青利用批林批孔,“把矛头对准了周总理”。1974 年 10 月,他骑上自行车,把自己写好的 25 张传单投给 14 个单位,并张贴于长春市最繁华的人群聚集处,尖锐指出:刘少奇一案“是千古难遇的寃案”!“江青,还我八亿人民的文艺生活!”1974 年 12 月被秘密逮捕,1976 年 12 月 17 日被判处死刑,19 日执行枪决。临行前,史云峰被打上麻药,嘴里被塞满了纱布后,那些刽子手竞用缝合线,将他的上下唇给紧紧地缝合在一起,让他受进了折腾和屈辱,含冤抱恨离开了人世,年仅 27 岁!1980 年 3 月他平反后被追认为烈士。
三,作品骨气
作品的骨气来自作者的文人气节,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祖国的爱和美的追求。郭沬若一生贡献巨大,去世前却以宋代刘学箕的《贺新郎-往事何堪说》中的“往事何堪说,念人生消磨寒暑,漫营裘葛”句作为遗嘱,可见在回忆中,郭老对自己也很愧疚,一是私德有亏,一生风流成性,三次婚姻,与五个女子关系不清不楚,特别是最后一任夫人于立群在整理郭老遗物时,得知姐姐于立忱与郭沬若的不伦关系,被郭沫若抛弃后自杀,心里顶不往压力也选择自杀。还有那首至今刻在大寨虎头山上的《致在座的江青同志》的臭名昭著一诗让郭老自己及郭老的粉丝羞愧难当。
让我们看看阎纲老师的知识分子节气与作品骨气吧:
2022 年 6 月 18 日,《咸阳文艺》和《壮美昭陵》平台代表一块去看望阎纲老师,最后在东坪农家乐窑洞吃饭,在场的有刘典安、晏娟、张艾、李敬全、赵晓萍、马宏茂、刘雪儿,还有蓝田来的诗友蔷薇等。阎老师一看人多就把交流当讲话了。
阎纲老师回忆了自己的评论文章《“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一一读<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的写作过程,这次是谈这一问题最完整的一次。
1981 年第一期《收获》杂志发表了张一弓的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读了的人都很震动,这是反映三年困难时期“左”祸祸国作品中最接近实情、最惨烈的一篇小说。这部小说传递了一个信号:十年浩劫是一往“左”的危害积累的结果,是滚雪球滚出来的。
阎纲老师当时在《文艺报》供职,特别注意发现新作新人,常常有报刊的同行向他打听有什么好作品值得向他们的读者介绍,阎纲老师极力推荐了《犯人李铜仲的故事》,几周过去了,没有反映,阎纲老师催问,对方才说有“动公仓”、“抢皇粮”、“讴歌抢劫犯”、“不利于安定团结”嫌疑云云。
见此,阎纲老师说自己在 7 月的一天,用一个通宵完成了此文,反诘“不利于安定团结论”,发表在《新文学论丛》创刊号上,阎纲老师在文章里认为:李铜钟不是“犯人”是“英雄”,是马克思称颂的“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
1981 年全国第一届中篇小说评奖开始,主办单位是《文艺报》,初评时,阎纲老师和小组一帮人一致推举《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作品,作者张一弓所在的河南省提出反对意见。初评小组坚持给奖不动摇。《文艺报》为此专门派人去郑州、登封等地调查,结果证明作品暗指的“信阳事件”确有其事,事实比作品所写更严重。事已至此,评委会向巴金主任汇报,巴舍表态不但要给奖,还争取是打头的一个。
我们中华民族多灾多难,但紧要关头总有一批文化人挺起胸膛,充当民族的脊梁!阎纲老师是,巴金主任是,……
杨生博
2024.6.8
作家难能可贵的是说真话
——致杨生博先生(十五)
杨老师:安康!
来信收悉。
这封信你写得悲愤激昂,读得我心情也有些沉重。
看来你对端午节传统文化很有研究,信中列举了那么多和端午节密切相关的人物和故事,令人为之动容。
我对端午节的认知是从民俗文化开始的。小时候,在老家,每到端午节,也正是“三夏”大忙时节,大人们急着收麦子、碾麦子、晒麦子,还要种玉米、管棉花,没黑没明的忙碌着。只是在端午节前一天,生产队用刚收获晒干的新麦磨成面粉,给每户社员按人头分一点。那时候粮食紧张,一般人家都没有陈粮。大人们晚上收工回来,加班烙一些曲连馍,里面放一些花椒叶,新麦的面粉香味和花椒叶的香味真让人心醉,我们就在厨房跑出跑进,等着馍出锅。曲连馍上用梳子扎上各种花形,也有的做成蛇、兔、牛、狗、鸡等动物形状,栩栩如生,很是好看。再用五种彩线合成细细的花花绳,栓在孩子的手腕和脚腕上。第二天端午节,孩子们在街道上相互炫耀,看谁家的曲连馍做的好,比谁的花花绳漂亮,一个比一个声大,牛皮吹的震天响。因此,端午节在我的孩提时代是一个能带来美好的日子。
后来长大了,上学了,知道了端午节最初是祭奠龙的节日,后来端午节的意义逐渐让位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爱国情怀和文学成就使得端午节成为纪念他的日子。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的说法。端午节的风俗活动,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佩香囊等。赛龙舟、吃粽子都是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划起龙舟,载着食物和酒来驱散水中的鱼虾,同时敲击鼓声,以免鱼虾伤害屈原的身体,表达了一种人们对屈原的怀念之情。这个时候的端午节,我才知道它是一个英雄的节日,是为自己心中信念不怕牺牲的节日!
你从端午节故事里说的文人气节,进而引出作品的骨气,读来令人深思。特别是你叙述的阎纲老师和巴金先生顶住压力,给《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评奖的事,令人十分感动。做一个文人难,做一个敢讲真话的文人更难,做一个甘冒风险,也要坚持真理的文人,更是难上加难。阎纲老师用生命践行了自己提出的“作家难能可贵的是说真话”的宗旨。
在中国文坛,阎纲老师是一位爱憎分明、风而有骨的评论家,素以敢说真话而闻名。他的评论:“老辣,简约,有风趣。”他的座右铭:“生前有血气,生后有骨气。”
赵忠秀说:“阎纲是我敬重的评论家之一,我敬重他的人品,嫉恶如仇,敢爱敢恨,反左打假,不遗余力,以评坛真勇士著称。”
贾平凹说得更好:“阎纲老师,中国的清流人物,文学界的大家。一生是勇敢的战士,是抒情歌手。最赤诚和痴情。”
阎纲老师是中国当代文学文人气节的标杆,是文化人学习的榜样。我们不但要学习他的文章,更要学习他的文人气节,并把他的文人气节转化为作品骨气,像他那样,做一个有气节的文人,写出有风骨的作品。
王满院
2024.6.9
作者简介:
杨生博,咸阳师范学院教授、评论家、著名非遗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二届“中国当代十佳诗人”。在《诗刊》《星星》《诗选刊》《诗林》《诗潮》《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绿风》《延河》《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发表文艺作品 500 余篇(首),出版诗集《生命,生命》《非遗之光》《脊梁》。
作者简介:
王满院,陕西乾县人,退休干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西咸新区作协会员、《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曾在多家网络平台和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短篇小说多篇,荣获“最美中国年.全国作家诗人文学作品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