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庆阳市第十九届香包民族文化节之际,端午节的气氛越来越浓了,走在我们地方的县城、乡镇街道上,街道两边、门市前一串串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大小香包,一顶顶红蓝相间的帐篷和遮阳伞,一堆堆绿绒绒的艾枝,一个个被着绿衣 ,腰上紧力“花花绳”的粽子,一股股”香草"味扑鼻而来,将人们一下拉入了浓情“端午节"和庆阳市第十九届香包民族文化节盛会之中。 “这个多钱" ?"这花花绳咋买"?这粽子多钱一个……?这些问询的话语音,不时的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传来传去。
真是睹物思人。每当我看到这些摆摊点,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老妈妈。
妈妈已经离开我们马上三年了,三年来时间似乎很短,也似乎很长。短的时间,长的是想念。老妈妈在世时,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是每年过年、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妈妈从不敷衍了事,总得精心准备,忙个不停,做到尽善尽美。因为在老妈妈心里,她和老爸过节不过节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我“锁”一小家子,特别是有我“怡怡”和“文文”,啥也不能少,所以妈妈对节节都不放过,事事都在早早准备。
我和儿子小时候的记忆都犹新难忘。妈妈总会提前一两个月就念过了,节前三四天就干始准备了。开始寻找她收拾攒下的小米、糯米、大枣、蜂蜜、洗净的粽叶,挫捻下的线绳等。端午节前一天,妈妈会早早起来,怕吵醒还在睡觉的我们,老妈妈总是会小心翼翼,轻手轻脚、轻响动、轻声音接水呀、淘米呀……。早饭后的妈妈第一件事就是给我们收拾包我们最爱吃的粽子了,为了让我们有多的粽子吃,妈妈每年都会包好多粽子的,有粘米的,有糯米的,有包红枣的,有包花生米的,基本上把我们喜好吃的都照顾全了。包的粽子不但要保证我们足够吃,而且还会给几个老姑家、几个姐家留送。到了晚上,妈妈会小心的把包好的生粽子一个个拾放在锅里,压好火、盛好水,压好砖,半夜常常会起来看上一两次,主要是看火是否着者,水是否被烧炼干。到了端午节当天,妈妈会第一个起床,先会收拾取出己煮蒸熟的粽子来,然后又会到庄背后洼地里割艾……。当我们被一股股粽香味、艾叶味、花花绳和香包上的香草味促醒,眼睛迷迷糊糊的四处看时,案板上已放着的是一盆、一盘新鲜的粽子,旁边又摆放着一溜空碗,碗上面放着的是一双筷子和一把勺子,还配放有红糖、白糖和蜂糖,提醒我们任意选用。我们的脖子上、脚腕和手腕上,妈妈已俏俏的给我们挽上了花花绳。听老奶在世讲,花花绳戴的越早,辟邪就越早。再穿看我们的衣服,发现我们的衣服前后背和肩上,妈妈都早已给我们簪好了我们最喜欢的大老虎、大青娃和小白兔之类的耍伙(即香包)了,各门橼上也都插着一撮撮艾。后来尽管我们都长大了,但妈妈的操心仍没有少,虽然不再给我们脖子上、手腕上、脚腕上俏俏戴花花绳了,但在我们睡的床头上,仍然会早早摆放着妈妈合好的花花绳、小香包之类的,所有这一切准备和迎接、等待妈妈最好的礼物是我们快乐的吃粽子、快乐的看自己脖子上、手腕上和脚腕上挽的花花绳时笑出的声音,灿烂的笑容,妈妈笑了,我们跟着也笑了。就这样多年来,我们一直享受着老妈妈亲手包的籽子,戴着老妈妈合的“花花绳”,正因为有老妈妈的爱心与勤快,所以在我们心里,妈妈给我们包的粽子是最早、最干净、闻起来最香、吃起来最甜、米最粘,戴的“花花绳”最花,这不但是我们小时候和村上同龄娃娃炫耀、对比的资本(因为那个时候,娃娃都跑出来对比,看谁先吃粽子、戴花花绳、戴香包而且戴的最多),更是我们那时候自信的树立,而且觉得一年端午节是我们一家人最温暖,最快乐,最幸福的一个节。
人随过节年走老。尽管后来老妈有病卧床了,再不能给我们包粽子、合花花绳了,准备香包了,但我们过节的提醒、气氛、温暖从来没有缺少过,老爸和我们在老妈的指派和示意下,我们买粽子、买花花绳、买香包,买香艾,焖盆焖饭……。
年年有端午,
端午粽有情;
浓浓粽香情,
我想最亲人;
每过端午节,我就想起了老妈妈,老…妈…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