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端午
杨舟平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一年的夏天是从六·一儿童节开始的,因为只有到了“六·一”这一天,才可以穿白衬衣、蓝裤子、打腰鼓、打花棍,给大人们表演节目,才真正感觉到天热了,夏天来了。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后,我感到一年的夏天是从端午节开始的,因为只有端午节过了,天气才算真正热起来,再不会时冷时热了,人们才敢将冬衣秋裤整捋、拾掇起来,放进衣柜,等待来冬再穿,至于端午节吃粽子、吃煮鸡蛋、吃油糕、吃绿豆糕,插艾蒿、戴五彩绳等节俗,远没有端午节放一天假来得实惠、紧要。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四大重要节日之一,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端午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中国端午节入选世界非遗名录。除过清明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都与祈福、欢庆、饮食有关。
端午节还有驱邪避毒之意,端午节一过天越来越热,各种害虫飞蛾,活动频繁,端午这天,人们将艾草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并挂钟馗像,畅饮雄黄药酒,佩戴药味香囊等就是为了预防毒蚊害虫入侵、瘟疫病毒染身。插艾草寓意招百福,艾草在上古时期被用作火种,它更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这种流传千年的传统,是一种过节的讲究,它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美好愿景,承载的意义已远远超过了实际的作用,因为民谚早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来恶日节”“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一说,也可以说,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
端午节是夏至的源头日。相传,夏商周时期,夏至节就是最早提到的端午节,也是中医时令病“暑病”的发端时期。可见,防夏病为端阳节的要务之一。中医学经典之作《黄帝内经》认为,“暑病”是冬季寒邪伏藏体内,至夏而发的伏气温病,所以“冬病”要“夏治”,相应,夏病也要冬治。这也符合中医阴阳理论,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病,就像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一样。所以,治病要治本,热之病,根在冷。这也揭示了寒热,如“寒则痹,热则疖”对人体的影响及其病理变化。因此,端午节又叫“天医节”“草药节”缘由就在于此。
端午节最早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人们祭龙演变而来。先民认为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此时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所言:“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祥日,所以我国南方人过端午节,把龙和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于是就有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洗龙水的节庆习俗,端午节也叫龙的节日。
古人对星象研究可谓出神入化。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字为“中”。“端午”者,“中正”也,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古人以天干地支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更何况,“中正”之道乃我国传统的周礼儒学历来崇尚之道。当然,“端”还有“初”的意思,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就是端午。所以,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种,通常叫的多如龙舟节、端阳节、端五节、粽子节、天中节等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我国和汉字华语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其影响力和文化价值已经超越了国界,被世界许多国家所接受、庆祝和关注,尤其在东南亚国家广泛庆祝,形成了跨越国界的文化盛宴。所以,有关端午节的文化符号就有好几种版本,比如“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介子推说”等多种来源传说,更加赋予了端午节浓厚的人文色彩,是多个文化和历史人物纪念日的综合体现,是最具文化色彩的一个节日,反映了人们对忠义道德的推崇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我的家乡关中西府一带就有“端午到,麦梢黄,女看娘”“门插艾,满堂香”等风俗。端午节前,女儿、女婿携孩子,带上油糕、粽子、绿豆糕等节礼回娘家(岳家)看娘爹、娘家兄妹;娘家外公外婆、舅舅舅妈则要给外孙外甥送“裹肚”“五花绳”,买新衣,祝福晚辈驱恶免疾,健康成长,长命百岁,更蕴含了大人对孩子的无限爱意和美好祝愿,一番过节的热闹、隆重景象。浓情端午礼俗,代际传承至今。
说不尽的“端午”,道不尽的节俗。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老祖先设定这个节日,目的无非是让人们热爱生活,敬重生命,懂得感恩,把平淡的日子过得有仪式感,甚至过成诗,不致枯燥,用好的心情拥抱生活,接纳明天。
2024年6月6日
作者简介:
杨舟平,陕西凤翔人,高级法官。中国法官文联理事,中国散文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省国学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凤翔区作家协会主席,获市以上文学奖项数十次,首届中国丝路散文奖、第三届“六维”宝鸡作家协会散文集奖得主,《今日头条》等数家平台专栏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情关风月》《一城烟雨》等。作品多篇入选省级中学语文辅导教材、成为多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读文章。作品多次被《人民文摘》《海外文摘》《人民司法·天平月刊》《中国妇女》《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法制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法院报》《陕西日报》《杂文报》《宝鸡日报》《散文选刊》《延河》《美文》《秦岭文学》《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凤凰网》《腾讯网》《中国作家网》等平面、网络媒体发表或转载,共计150余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