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一百二十辑「飘舞的剑」(6132辑)

八
河道越来越窄,水流越来越急,摇桨手们也越来越吃力,盐船终于不得不停靠一个挂着“张家渡”牌子的码头了。
摇桨手甲:“华老板,我们到这里下了。”
华联辉:“好的,辛苦你们了。来,这是你们的工钱,不嫌少吧?”
摇桨手乙:“不少不少,华老板,我给你老叫拉纤的来啊?”
华联辉:“不用不用,会有人来的。你们走吧。”
一群拉纤的民工果然自己找上来了。其中一个问:“老板,我们替你拉纤?”
华联辉:“要得,拉吧。什么价钱?”
拉纤的:“给多给少都随老板给。我们只要有口饭吃就好。”
华联辉:“要得,拉吧,我不会亏待你们的。”
十多个拉纤的人们将纤索系在船舷上,全都用力拉纤。
那都是些皲裂迸口的天足,踩在乱石荆棘中,却是那么地坚定、有力!
那都是些脱尽了衣衫的身体,弓着腰背,肩挂纤套,还反手拉着纤索,发力的肌肉在阳光下闪着油光。
丁宝桢慨叹:“拉纤辛苦啊……”
华联辉:“拉纤果然是辛苦。不过就是这样的辛苦也不容易得到。有好多人想拉都得不到拉呢。”
丁宝桢:“象这样一直拉到茅台镇吗?”
华联辉:“到不了。今天就不知道能够拉到什么地方了。”
丁宝桢:“我记得当年我从茅台坐船而下都是无所障碍呀!对的,那时候好象也有盐船行驶的。”
华联辉:“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时候好几处山崖坍塌,河道壅塞,盐船过不去,只有小船可以勉强通过。”
丁宝桢:“那又怎样把你的盐巴运上去呢?”
华联辉:“换人背呀。船到哪里都有背夫在等着呢。”
拉纤工们喊着号子拉纤。
果然,前面就不能过盐船了。河两岸站满了背着背箩的民工。两岸的民工们一齐高声喊叫:“靠这边,靠这边!”
华联辉:“两边都在抢背盐巴呢。”
丁宝桢:“那么,从这里到茅台镇要走多少路呢?”
华联辉:“二百三十里,四、五天的路程。背着百多斤的盐包,不是硬汉子是撑不下来的。”
丁宝桢:“看来,不下决心疏通河道是不行的了。”
华联辉:“是的,不疏通河道是不行的。”
丁宝桢:“那就是说,我今次是去不了茅台镇了。”
华联辉:“是。制台大人是去不了茅台镇了,很是遗憾。不过以后会有机会的。制台大人和副理大人就就在船上休息,一会卸完货物,你们就可以随船回去了。好了,船家,靠左岸,靠左岸!”
丁宝桢南望贵州的群山,怅惘不已。

图片提供 青年作家周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