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章写得有趣些
——走近李娟之三
文/吴琼
阅读李娟的《记一忘三二》,感觉和阅读《我的阿勒泰》不一样。《我的阿勒泰》是散文,有风景有人物,也有散文式的故事。就是说作者的视野比较宽,抒写的对象是距离读者比较远的、富有神秘感的阿勒泰,全景式的阿勒泰通过李娟的文字徐徐展现在读者面前。 《记一忘三二》写作面就比较窄一些,主要写李娟和周围人生活琐事的故事,通过李娟式的语言和叙述方式把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有残酷也有温暖,有幽默也有调侃,但无论哪种生活境况,李娟都写得很有趣!是的,很有趣的文章,几乎每篇都是,让你在阅读时想笑,掩卷细思还是禁不住想笑,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啊?!
在首篇《台湾记》里,母亲因为报团去台湾七日游,回来后“可嫌弃我们大陆了,一会儿嫌乌鲁木齐太吵,一会儿又嫌红墩乡太脏。整天一副‘这日子简直没法过下去’的模样。”“足足有半年的时间,无论和谁聊天,她老人家总能在第三句或第四句话上成功地把话题引向台湾。”
如果对方说某店的某道菜不错。
她立刻说:嗨!台湾的什么什么那才叫好吃呢!
接下来,从台湾小吃说到环岛七日游。
对方:好久没下雨了。
她:台湾天天下雨!
接下来,从台湾的雨说到环岛七日游。
对方:这两天感冒了。
她:我也不舒服,从台湾回来,累得躺了好几天。
接下来,环岛七日游。
读这样的文字时,就会想到我们以及我们身边的人不是经常都这样吗?简直就是下意识的。
“总之,台湾之行成了我妈一生的转折点,令她几乎抵达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之前她拍照时总是抿着嘴,板着脸,丝毫不笑,冒充知识分子。如今完全放开了,一面对镜头,笑得嘴角都岔到后脑勺,还学会了无敌剪刀手和卖萌包子脸。”尤其这段写母亲的文字,是不是很有趣?
在《信仰记》里有这样一段:
亲戚说:“三哥,恁要相信主!”
我叔叔只好跟着去。祷告完回来,给我妈打电话:“菜地还是干的,相信主,主也没帮俺浇。”我叔叔有时会坚定拒绝。亲戚就会很生气:“三哥!恁咋忘啦?恁上次病多厉害,幸亏得了主的恩典!三哥,要相信主!”
我妈悄悄说:“哼,明明是老子的恩典,那次老子伺候了他整整两个礼拜!”
像这样有趣的文字在李娟的文章里随处可见,每篇文章里都有一段或者几句很有趣味的文字:
突然有一天,我妈开始写日记了。她老人家的第一篇日记记录了下面这件事:话说她出远门回家,包里还剩八百块。农村生活花不了什么钱,这笔巨款天天揣在口袋里感觉不方便。又不放心,又懒得去银行存。于是,她便把钱藏了起来。事后我骂她:“自己家里藏什么钱?你防谁呢?”她说:“万一有小偷呢?”我说:“有点出息的小偷都跑大地方发展了,红墩乡×大队×小队有什么好偷的?”她不服:“万一有强盗呢?”(《藏钱记》)
某天和几个朋友聊天,不知什么由头,聊到了小时候经历的校园暴力。我便也讲了一些自己的事。当年在四川上小学的时候,有段时间我们班主任嫌打人太累,就安排同学们之间互相打。每次考试分数下来,排好名次后,由第一名打最后一名,第二名打倒数第二名……以此类推。两人之间的成绩差着多少分,就以教鞭打多少下手心。特有创意。老师在旁边听响儿,音量不到位,从头再打。很难徇私。(《挨打记》)
我的初中班主任当年是全校出了名的毒舌。我们班八十多个同学,没有不被他挖苦过的。还给每个同学都取了外号。比如说李娟,他管她叫“猪头小队长”。(《老师记》)
我家养过很多的猫。仔细想想,与其说是我养着它们,不如说是它们某天碰巧路过我家,探头一看,猫窝猫食猫砂都是现成的,便凑合着住了进来。有来过冬的,有来消夏的,有来过夜的,有来借厕所的,有来求偶的,有来寻仇的,有来疗伤的,还有来生仔的。我家俨然成了一个喵星人同乡会暨野猫会馆。由于没法颁布管理条例,整天满房子喵来喵往,你追我赶,上蹿下跳,把家里的几条狗都快烦死了。(《野猫记》)
读着李娟的《记一忘三二》,我不由想起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往事。我至今还记得上中学时课本上的经典散文:茅盾的《白杨礼赞》、郭沫若的《银杏》、杨朔的《荔枝蜜》、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老师教我们时就是三部曲,写作背景、写作特点、中心思想。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都是教育人的。
多年后,我自己的一篇文章《欲望树》被收录进2012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给考生出了四道题,18分。A.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B.阅读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详写先任岛主的动作、语言和神态。(4分);C.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D,阅读全文,谈谈这篇小说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分)。
说实话,不在网上搜答案,我自己都不知道哪些答案是对的!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写文章就是教育人的,就是给读者讲道理的。写文章的人就像站在讲台上的老夫子,教师爷,对读者做居高临下的姿态,岂不知在写文章时,自己都讲不清那些道理,还要装作诲人不倦的模样。这样的文章只能面对学生和考生、只能面对那些甘愿俯首称臣的读者。真正的读者、普通的读书人需要的是看得懂、看着心情舒服、最好能让他放松、开心一笑的文章。
几年前,我在写文章前,下意识地养成了一个毛病,那就是净面、洗手,然后从里到外开始很正式地码文字。我记得有个著名作家也说过,写文章前焚香拜佛,净手洗面(大意),很神圣的样子。诗圣杜甫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今人讲“文学依然神圣”。其实,在文学的最初,“文章”“文学”没有那么“千古”也没有那么“神圣”。
《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后来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的工具,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和“小雅”(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一共有一百零五篇;“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思绪。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有三月长啊!”还有“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
这些朗朗上口的文字本来就来自民间。是最纯粹的文字。干净、明朗,直抒胸臆。没有一点去教化人的意义。包括后来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也是写自己向往的生活。
好的文字、好的文章就是写自己的、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的。不是在写文章前,在写文章中、在写文章后总是想着通过自己的文章去教化别人。好的文章就是别人在读到文章后,身体舒坦、心灵治愈、感同身受、然后健康地生活着,这就是成功的文章。
如此说来,我们也明白了李娟的文章为什么这样有市场?记得凤凰卫视文化直播间对李娟户外采访时,主持人魏冰心当着李娟的面讲了一个故事:她在来新疆做节目前,在北京某服装店意外得知老板也喜欢李娟的书,买了好几本,并且把一本书送给一个跑外卖的小哥。那个小哥说,之前失眠很厉害,现在只要睡前看李娟几篇文章就能睡踏实了。如果这个故事不是杜撰的,这才是李娟文章真正的厉害之处。
一个写文章的人如果能让圈外人喜欢你的文字、喜欢你的书,这是不管什么大奖都不能比的。行文至此,忽然想起诗魔白居易。北宋孔平仲在其笔记《孔氏谈苑》里说: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白居易,字乐天,他每次写诗,写完之后都要读给一个老婆婆听。然后问她:“懂吗?”老婆婆说懂,就留下这首诗;老婆婆说不懂,就进行修改。所以唐末之诗非常通俗易懂。白居易的这种风格大行于世,为老百姓所崇尚和喜爱。
李娟文章有白乐天之风!
2024.6.5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