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鼓楼
---------追忆当年老沧州的“闻远楼’’
作者:张耀华
不久前,我在网上意外地发现了一张沧州闻远楼(鼓楼)当年的老照片。惊喜的注视了良久,激发了我对家乡沧州的怀旧之情。立即推荐给年过七旬、八旬的老友们观看照片,这张老照片一下子把老沧州们带回了那个久远的年代,引发了大家对老鼓楼老沧州的回忆,当年对鼓楼的印象和亲身攀登鼓楼的情景,又清晰的浮现在眼前。
一、鼓楼正名叫“闻远楼”,俗称鼓楼。自古以来就是沧州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明代光宗年间,清代光绪年间重修。迄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拆毁于一九五七年,消失了近六十年。
鼓楼的位置在现在的新华路荷花池畔。座落在老城的东北部,新东门以西,老衙门口东侧。鼓楼横跨在马路(新华路)中间,底层的楼门洞是交通通道,可同时有两辆马车通过。鼓楼以东是无边无际的水面,鼓楼以西是房屋拥挤的街市。
鼓楼高大雄伟,建筑古朴典雅。巍峨的鼓楼顶层下悬挂一个巨型牌匾,上面四个大字“海天锁钥”。从古人书写的这四个大字,足可见楼宇矗立 于海天之间的气势。通体是一色的青砖灰瓦。楼高七丈,分底、中、上三层,上面两层飞檐斗拱。底层最高,约有四丈。墙体成下大上小斜锥形,更显其雄伟稳固。底层高大的拱形门洞有三丈多高一丈五尺宽。底层的北侧有登楼的坡道和楼门。坡道很宽很缓,楼梯是青砖台阶筑成。楼梯不宽且很陡,只能供两个人并行。
鼓楼的第二层有四面看台,四面飞檐斗拱。四面共竖立十六颗圆柱。二层的东西两面各设两个巨大的圆形窗,像两个大眼望着远方。四个角的斗檐上排列着龙狮马象等走兽,檐角下挂着铁铃,风一吹会发出清脆的铃声。
鼓楼的三层依然是四面飞檐斗拱和宫殿式大屋顶。斗檐上依然是排列的走兽。四周共八颗圆柱,四面没有看台,有宽大的楼窗,设计的得通透开放,为的是钟声的传播。
二、鼓楼的二层供奉着魁星爷。二层实际上是魁星楼。魁星爷的彩色塑像坐东面西,高约七尺,坐在高台之上。魁星右手握一支大毛笔,(人称朱笔)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踩一只大螯 。取意为“独占鳌头”、“一举夺魁”。魁星是儒家学士、科举考生必拜的神灵。他主宰着考生学士的命运和功名。历史上沧州一带的科举考生和文人墨客都会来这里膜拜魁星,烧香许愿,祈求魁星的保佑,盼望能一举夺魁,金榜题名。沧州民间流传着一种传说,由于鼓楼的魁星爷是坐东朝西,所以沧州以西各县乡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的人多,做官的也多。好像西乡受到了魁星的眷顾。
三、鼓楼的三层是钟楼。第三层的屋中央挂着一巨大的铁钟。大钟是由铸铁制造,高七尺,粗五尺多,钟壁厚七寸。敲钟的工具是一棵大木棒。木棒约有五尺长,四寸粗,木棒撞击铁钟,发出浑厚悠远的钟声,方圆数十里都能听到。鼓楼的钟声自古以来就是给全城报时的时钟。每天根据日出、日中、日落三次敲钟。钟声的节奏也有讲究,是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再十八。世世代代的沧州人,就是在这鼓楼的钟声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他们辛劳的岁月。沧州人还记得当年敲钟的老人——白三爷。这位白三爷是旗人(蒙古族),高大魁梧,白胡子齐胸。走路刚健潇洒。家住鼓楼以西不到二里的石牌坊。他家里有滴水计时的器具,每天早中晚都准时扛着敲钟的木棒,健步走向鼓楼登楼敲钟。自打日本鬼子进了沧州,人们就再也没看见白三爷,再也没听到鼓楼的钟声。日本投降以后,人们才又看见白三爷的身影,又听到了鼓楼的钟声。随着钟表的普及,解放以后,钟不敲了,但人们还能在街头看见健硕魁梧的白三爷。
四、九九重阳登鼓楼。金秋九月、天高气爽。沧州人有登高望远的习俗。每年的重阳节,不只是老人,男男女女扶老携幼都去鼓楼登楼望远。因为沧州没有山,没有更高的楼。所以鼓楼是最好的登高之处。登上鼓楼的最高层,可以俯视全城,由四面城墙和辽阔的水面包围的璞头城尽收眼底。人们都还记得,当年登上鼓楼,那种四面来风,心旷神怡的感受。居高临下,往西看,可以看见蜿蜒流淌的大运河。往南看,可见挺拔峻峭的清真寺和楼宇成群的文庙、城隍庙。浩大稠密的沧州城一览无余,让人顿生对家乡的自豪与热爱之情。
巍巍钟鼓楼,滔滔运河水。它们遥相呼应,数百年来镇守着这一方城廓和大地,呵护着沧州的黎民百姓。它们曾经历了沧州的历史变迁和沧海桑田。见证了侵略者的罪行和沧州儿女的英勇不屈。在无数个春夏秋冬和风霜雪雨中矗立在那里,为沧州百姓祈求着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
人们抚今追昔,对于鼓楼的被拆毁,无不感到惋惜和懊悔。不免想到,假如当年扩建马路时,保留下这座鼓楼,让马路在两侧环绕而过,让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那该是一个多么美丽的画卷。沧州人翘首企盼着,不久的将来,沧州人心中的鼓楼会以崭新的雄姿屹立于她原来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