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孙子兵法》精解(二)
第七篇《军争篇》。
本篇主要论述如何争夺制胜的有利条件,使自己掌握作战主动权的问题。
怎样才能真正掌握主动权呢?孙子提出了“以迂为主”的迂制之计,强调在战争中“后人发,先人至”的思想。
孙武认为,争夺制胜条件最困难的地方,在于如何把迂回的弯路走直,如何把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懂得以迂为直方法的将领才能取得胜利,这是克敌制胜的一个原则。
为此,首先要做到敌我双方的情况明、心有数;其次必须令行禁止,做到全军行动统一,上下步调一致,“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第三要求将帅指挥正确得法,掌握时机,“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第四要针对敌方心理随机应对,“以治待乱,以静待哗,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肌”;第五要充分利用天时地利巧妙变化,适时实施分散与集中的变换战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兵不厌诈”。通过采取各种计谋手段,使敌人难以了解己方的实际情况和真实意图。第六,要明白“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志”,应想方设法打击敌方部队的士气,竭尽可能动摇敌军将帅的决心。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出奇制胜,使自己始终处于有利的态势。
在本篇,孙武还提出了许多用兵作战原则:敌占高地不宜正面攻击,敌假装败退不得跟踪追击,做到“饵兵不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追。”少数诱兵不得贪利,包围敌人时可留小的缺口,对陷入绝境的不必过分逼迫,以防敌军横下一条心作垂死挣扎。
第八篇《九变篇》。
本篇主要论述战争将会面临各种具体问题,将帅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置,否则,应循守旧、墨守成规,必将招致失败。
孙武分折道:“将有五危”:当将帅的容易犯有五种致命的毛病。只知蛮拼易被诱杀,只贪活命易被俘逆,急躁易怒可能中凌辱激将之计,一味追求名声易中辱而不顾的圈套,只顾爱民可能导致烦扰而不得安宁。将领被杀,部队覆没,大多都是将帅犯了这五种过失而导致的。因此,作为肩负国之安危的将帅,这是不得不慎重考虑的。
孙武提出:将帅处置各种情况,必须掌握以下原则:首先要全面分折,考虑问题要充分兼顾利与害两个方面,有利之时须想到不利之处,不利之时也应看到有利的因素;其次,要根据不同情况设立不同目标,并采取不同手段;第三,要立足充分准备,措施周到,工作扎实,万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第四,要注意克服偏激性情,慎重、冷静考虑问题,防止疏忽大意,不能马虎从事。只有如此,才能进退自如,立有不败之地。
孙武指出,将帅组织部队行军打仗,沼泽“圮地”不可驻扎,难以生存的绝地不要停留,易被围困之地要有预案设计破敌,遇到凶险之路最好避开,一旦陷入进退无路的“死地”,必须以身作则英勇顽强、殊死奋斗。
孙武还指出,将帅受命在外,胜败系于一身,因此要周密分折,独立判断,有的敌人不宜攻击,有的城池不宜攻取,有的山头不必去争夺。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君命有所不受”,一切应以是否真正有长远利益为标准,一切依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定。
孙武强调说,将帅只有精通各种机变的利弊,才算懂得用兵。否则,虽然了解地形,即使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部队战力。
第九篇《行军篇》
本篇主要论述了军队运动中有关如何安营扎寨、如何利用地形和如何搞好敌情侦察等各种问题。大体讲了四个方面:
一是在山岳、河川、平原、盐碱及其他地带行军扎营时,应必须引起高度注意的一些问题。比如安营扎寨,宜处高地而避开低洼;丘陵堤防行军宜择向阳、靠近水草,以便军需充实;遇到绝涧、天井、天牢、天陷、天隙等险恶难行之地,必须避开远离。横渡江河,需离开河岸驻扎;敌人渡河来战,不能到江河中迎击,而需待它渡过一多半时再出击,这时利己不利敌。
二是论述行军中敌情侦察的几种基本方法:如遇山林,必须仔细侦察,防止伏击;敌近而静者,必有危险;远而挑战者,敌欲将进也;树木无风晃动,敌已近矣;惊鸟飞起,有人在旁;草密障多,需反复搜索,严防伏兵和奸细。
三是指出用兵打仗,并不在于兵力越多越好,而在于判明敌情、集中兵力、以智取胜,那种一味只知盲目猛进之人,必将被敌所擒。
四是指出统帅军队必须重视平时从严治军,令行禁止;必须做到言而有信,恩威并重,唯如此才能使士卒心悦诚服。
孙武还提出了“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文武兼用的治军原则,用道义来教育士兵,用法纪来统一步调,军政兼强的军队才能无往而不胜。
第十篇《地形篇》
本篇主要论述了作战的地形利用问题。孙武从不同角度说明作战与地形的密切联系,强调将帅必须重视对地形的深入研究和充分利用。
孙武指出:“地形者,兵之助也”。战地通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大致可分为“通形(敌我双方都方便)”、“挂形(可进难退)”、“支形(敌我均不利)”、“隘形”、“险形”、“远行”等六类地形。为将者应审慎判别不同的地形,并采用不同的战术加以利用。
本篇中,孙武还特别指出了六亇方面的败军之道,即以一击十而败、将官懦弱而败、士卒不敢战而败、偏将激愤擅战而败、指挥杂乱而败、判断失误而败。以上六种情况的败因,归根结底都是将帅责任所在,不得不认真考察研究。
第十一篇《九地篇》
本篇主要论述军队在九种不同地域的用兵原则,强调要利用在不同作战地域官兵的不同心理,采取不同的作战策略。
孙武指出,处于散地就不宜作战,处于轻地就不宜停留,遇到争地不能勉强进攻,遇上交地就应加强联络,进入衢地就应注意结交诸侯,深入重地就须征保粮草,碰到圮就应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设谋脱险,处于死地必须勇战求生。
孙武在本篇还提出了“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击所不戒也”、“并敌一向(集中兵力攻其一处),(这样就可以)千里杀将”,“始如处女…后如脱免”等作战原则,一直为古今中外的军事家所推崇。
孙武根据当时多国争雄的特点,还提出要敢于深入敌国作战的观点,鼓励将军善于“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孙武还详细分折了深入敌国作战的诸多有利之处,但这与当代实际已基本不符,因此也就不展开细说了。
第十二篇《火攻篇》
本篇专门论述向敌军进行火攻的作用、对象、条件、方法及应注意事项等具体问题。
孙武归纳总结出,火攻可分为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伍等五种情形,即烧毁敌寨、积聚、辎重、兵库和运输设施,主要应着眼于烧毁敌人的人力、物力和运输线。
孙武提出,火攻有营内营外、白天晚上、上风下风、天干地湿等区别,所以应根据天时地利和当时军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孙武还提醒说,火攻威力巨大,我方会用,敌方也会用,必须防备敌人也来这一手。
第十三篇《用间篇》
这是《孙武兵法》的最后一篇,主要论述开展用间谍战在敌情侦察中的重要作用、用间种类和妙用间谍的方法。
孙武认为,重视谍战和善用间谍,先机掌握敌情,是作战取胜的一个重要关键。那些不重视谍战,不善于使用间谍的人,是“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佑也,非胜之主也。”
那么,怎样才能“知彼”、“先知”呢?孙武告诫我们,“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准确情报的获取,不能求神问鬼,不可类比推测,也无法靠祭天臆测,而必须靠钻入敌阵、打入敌人内部,或通过收买敌方掌握实情的内线才能获得。
孙武总结说,间谍可分为五种:
1.因间,也称乡间。即充分利用亲戚、朋友、同学、老乡、熟人等人际资源开展情报活动。
2.内间,即利用敌方的派别矛盾为我服务。
3.反间,是指巧秒利用已掌握在我方的敌人间 谍,给以重金巨酬引诱,使之为我方服务,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双面间谍或多面间谍。
4.死间,是指故意散布假消息、故意制作假情报,让敌方间谍如获珠宝,从而造成敌方重大损失。经数次遭损,敌方自然怀疑该间谍已被我方收买利用,于是必会派人将其暗杀。
5.生间,是指哪些谍战高手,既能及时获取重大可靠的宝贵情报,还能用各种办法来往自如,并能亲自顺利回来报告的间谍。
孙武说,我们要学会善于同时使用以上五种间谍,从而使敌人防不胜防。神秘莫测地使用间谍,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故三军之亲,莫亲于间”。
纵观《孙子兵书》,十三篇的要旨是道、力、慎、胜四字,就是强调修道、备力、慎战、求胜。
“道”,就是道义,讲清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其次是“力”,讲清了军力靠国力,国力靠经济综合实力。再次是“慎”,主张安危所系必须慎战。最后是“胜”,撰写《孙子兵法》的宗旨就是寻求胜利之法。求胜的具体方法讲得很多,但概括起来,总的讲了以下六大原则:
一是阐明了全胜原则;
二是论述了先胜原则;
三是指出了知胜原则;
四是强调了智胜原则;
五是提倡敢胜勇胜原则;
六是指明了胜后修功原则。作战应谋胜利,但战争胜利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标是安国富国、安民富民。
(全稿完)
作者间介:
2024.06.08完稿于大连税务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