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端午祭》
汨罗江畔水茫茫。 浪滔滔,诉悲凉。 屈子魂归,一去不回还。 纵身一跃惊天地, 忠骨葬,泪成殇。
年年岁岁又端阳。 粽叶香,艾蒲长。 龙舟竞渡,击鼓震穹苍。 千古离骚传唱远, 思贤良,永不忘。
填词手记:
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年我去哈尔滨出差,恰逢端午节。前一天晚上,哈尔滨的市民,是不睡觉的,拿着祭品,举家来到松花江边,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东北人民,历史上,饱受俄国和日本列强铁蹄的百般蹂躏,在他们的心目中,一个强大的祖国多么重要。端午节,寄托他们的哀思,好长时间,我被哈尔滨人民的爱国热情感动。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节日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有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二十多个别称,是汉族、水族、纳西族、藏族、彝族、傣族、仡佬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就有过端午的习俗。端午节作为节日,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端午节的起源,自古到今说法不一,主要说法有:纪念屈原说、迎涛神说(伍子胥含冤死后化为涛神)、恶日说、龙的节日说(即祭祀龙图腾说)、夏至说。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主要风俗有挂钟馗像、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流传至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愿福常伴,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