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有过灿烂和辉煌,那些世代传承的农业技术不仅长期领先于世界,而且作为被广泛传播的先进农耕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周边国家。我国很早就发明了耒耜,用耒耜来翻整土地,播种庄稼,进行农业生产。随着生产的发展,耒耜发展成耕犁。不过在战国时期以前,人们使用的只是石制、木制、骨制和少量的铜制整地工具。后来由于牛耕的出现和冶铁业的兴起,战国时期便出现了铁制的耕犁,铁制犁铧,有铁口犁铧、尖锋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还有大型的多样的犁铧。铁犁铧的发明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也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斗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鲁西农耕文化传统系中华农耕文化中的闪亮耀眼的一枚瑰宝,她在中华农耕文化的传承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高老师从亲身经历的角度对那时的习俗文化进行了整理。本刊从本期开始连载。
翻整土地,旧时叫耕地
耕地,有春耕地,即上一年秋收后没有耕完的土地,留待第二年春天开冻后耕作。有夏耕地,即麦收后对准备夏播的土地进行耕作。有秋耕地,即秋收后,大地上冻前耕作所有空茬地,-部分耕地用来播种小麦,-部分耕地准备明年春播用,这部分耕地不耙不耢,这叫敞茬或亮茬,敞茬地在一个冬季可充分吸收阳光,留住雨雪,保垧存氧。旧时大御路民间使用弯弓犁耕地,弯弓犁由犁铧、犁弓(犁缋)、犁钩(犁钩下有一木托,以掌握犁地的方向,调整犁沟的宽窄)、犁把(犁柄)、犁屑(调整深浅)等部件组成,这些部件都各有特殊的功能和合理的形式。犁地时,先把牛套拾弄好,即把调盘子上拴好套股子,再把调盘子挂到犁钩上,再牵牛上套,把牛套套住牛身,牛梭子搭在牛脖子上,为防牛挺仰,再拦牛梭子用仰绳子兜牛脖子系牢,为防牛在干活时落套。如果用驴耕地,套股子前端不是牛梭子,而是驴夹板子,把驴搁拉套在驴脖子上,把驴夹板子套在驴搁拉前,驴夹板子下端有绳系紧,这样就不用仰绳子啦,驴即挺不了仰,也落不了套。一般耕地时用两头牛,所以,要加用二龙杆,即把两套调盘子分别挂到二龙杆的两头,再把二龙杆的中间挂钩使用铁具、大铁钩、小铁钩等关连部件挂到犁钩上,再把两头牛的纲绳拉开合适的距离拴在一起,还要用一条长蝇,一头拴在左边一头牛的左边鼻子上,另一头拴在右边一头牛的右边牛鼻子上,掌犁把的扶犁手把蝇子系在犁把上,牵引此绳可指挥耕牛向左或向右,特别在拐弯时用处最大,这根绳子在这里叫撇绳。扶犁手还拿一条牛鞭子,以驱赶牛快走快干,对付不老实不着调的牛。耕地时插犁第一遭叫开垧,然后便扶垧而顺序耕作,一地耕完最后一遭叫了垧,了垧时会留下较深的垧沟。犁地时有一定的方向,向一侧翻转土垡,把杂草埋在下面作肥料,同时还有杀虫的作用。犁地时扶犁手掌握垧沟的宽窄时用肉眼看犁托,掌握犁沟深浅可调犁身上的屑子。

整个耕犁过程十分完备,也很轻巧,耕地时回头转弯都很灵便,而且入土深浅容易控制,效率比较高。为了保垧,翻耕后往往用抿耙把地耙平,把土块荡碎,抿耙即是以长六七尺,宽三四尺的长方型坚实木框加以几十个铁耙齿组成的,耙地时人站在抿耙的竖梁上使役牲畜操作。为涌平了垧时留下的较深垧沟,还要用雁耙涌土填平垧沟,雁耙即是妨候鸟大雁飞行时队型制作的人字型耕作器具,木框加十几个耙齿,耙地时人站在雁耙的横梁上使役牲畜操作。抿耙和雁耙耙过后,为使土块更细碎更平整,再用耢进行耢平,耢即是三面有框,长六七尺宽三四尺,中有宽厚横梁的长方型耕作器具,不安装耙齿,而勒有坚硬耐磨的圣柳条,或枣树滑条子,即耢柴。耢地时人站在耢的横梁上使役牲畜操作。对于耕作耢耙不能及的地头地边,则须人工用大板镢倒翻,再用铁耙子荡平,铁耙子即是用一段直径约十公分,长约二十公分硬木,装有六七个称钩形的铁齿构成。耕地又分春耕和秋耕,春耕地一般是耕后待播种,所以要耕作耙耢连贯一条龙进行,一气哈成。秋耕是在秋庄稼收割后进行耕作,留待第二年春天再播种,为了积存和留住冬雪,大都不耕作耙耢连贯一条龙进行,而是敞茬敞垧,第二年春天再耙再耢,如遇春旱无雨,敞茬敞垧的地里会遍地布满硬坷垃,耙耢不开,农民就用长把木榔头砸坷垃,木榔头即是一段直径约十公分,长约三十公分的硬木,装有一米半的长把的生产工具。为了在耕作时要装载这么多器具,农民还制作了一种特用的运输车,叫拖车,即是无底、无盖、无梆、无厢、无轱辘的,长约五六尺,宽约三四尺的长方型架子车,每下地耕作时就把犁、耙、耢、镢、铁耙、榔头等备用的各种工具装在车上,由牛马拖拽到耕作地头或地边。

作者简介:高廷伦,省楹联协会会员,市、区作协会员。退休教师。爱好生活、健身、文史与写作。一生著述颇丰,已出版多种文史专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