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晚清是中国历史上的关键节点,随着鸦片战争中列强坚船利炮的轰鸣,中国历史上数千年来天朝上国、九州禹贡的天下格局被打破。
原本地处西南一角的贵州人,攘臂高歌,开眼看世界,义无反顾地走入了近代百年救国救民的时代洪流。
李端棻以天下为己任、为苍生谋福祉的爱国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梁启超曾指出李端棻幼承叔父李朝仪“古圣贤之教”,故终生“大节凛然不可犯”。本书揭示了入仕之后的李端棻,无论是屡司文衡、为国拔才,还是出任御史、挺身直谏;无论是国难当头、倡言变法,还是位列卿贰、自请裁缺;无论是官阶迭升、跻身尚书,还是革职远戍、风沙饱尝;无论是布衣主讲、培植后进,还是倡办路矿、为民请命,他都始终秉持着“尽忠为国”的信仰理念。即便临终前数月,他还致函梁启超表示“吾年虽逾七十,志气尚如少年,天未死我者,犹将从诸君子之后,有所尽于国家矣。”
中国传统名臣大儒那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品格,在李端棻身上鲜活体现。也正因为如此,李端棻在世时就被贵州人奉为乡贤楷模,去世后也仍被国人反复称颂和纪念。
《京师大学堂(北大)》首倡者-贵州人李端棻
2023年是贵州建省610年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
毛泽东主席诞辰130年
贵州人李端棻诞辰190年
贵州女婿梁启超诞辰150年……
李端棻 中国近代改革家
《北京大学》首倡者
《戌戍变法》总策划
堪比庐陵的教育家
贵州新学创始人
梁启超不仅是李端棻的堂妹夫,也是他的学生和战友;
梁启超是蔡锷和杨昌济的老师,蔡锷也是朱德的老师。
朱德元帅曾说过,我一生有两个老师,他们都是湖南人。在我参加革命前,蔡锷是我的老师,参加革命后,毛主席是我的老师……
发配新疆的李端棻被慈禧“特赦”回筑后,不改初心,励志办学……今贵阳一中,贵阳学院……就是铁的佐证!
梁启超为了阻止袁世凯复辟称帝,和弟子蔡锷及蔡锷的学生朱德等一起发动了讨伐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扫除了前进中的障碍!
没有帝制的中国,走向了空前的发展与繁荣,才有今天盛世中国……
为着力颂扬李端棻和梁启超为中国近代史和创建新文化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奉还他们本应得到人们的“尊重”!历史的尊重!子孙后代的尊重!同时打造出一张崭新的文化名片,展现贵州的人文风采!这是端超集团办企业的初衷。让其成为贵州的又一文化品牌。传承后代,影响世界……
以一个文化见证贵州发展、让一个文化更进一步发展贵州!
贵大教授饶昌东云:
《满庭芳 端超耀青岩》
回首青岩,渔璜以炯,李端棻湧高台。
平刚伶利,今古不徘徊。
重建青岩书院,黔多彩、重视今来。
初心睿,诗乡绽彧,百姓满情怀。
迎新春癸卯,鸿飞玉免,喜乐悠哉。
抬眼望,端超之境精猜。
普照睿光成效,兴国路、永继真才。
书香熠,实抓教育,儒道乃前排。
《贵阳牛人李端棻》(石孝军)
科甲乘风宦海游,狂澜既倒舍身求。
超凡慧眼识君子,拯世维新梦自由。
功败苦熬边塞驿,归来力筑学堂楼。
觉醒惊电催天晓,鸿业春秋美誉留。
《致李公苾园》(李世洪)
少小圣贤应理穷,
信端入世感恩蒙。
为民谋福初心志,
思国振兴由始衷。
冒突列強橫肆忌,
积贫大夏独难雄。
维新变法竭求索,
岂顾身家日月同。
端超端超 史尘清扫
还原本真 睿光普照
位于貴阳南明河畔的“贵州端超集团”是取李端棻的“端”字和梁启超的“超”字组合而成。
他俩既是郎舅,也是师生,更是生死与共的“战友”。
李端棻,字苾园,1833年出生于贵阳,清末礼部尚书,帝师!
娄山高 乌江长
端棻出生在贵阳
跟着舅舅学文化
遵崇朝仪循政道
赴京赶考获进士
翰林一职显才智
云南学政见成效
广东主考鉴启超
郎舅二人互相帮
力推学校献甘脑
深思熟虑奏折响
首倡京师大学堂
戊戌变法振兴路
引导皇帝变革忙
礼部尚书刚任命
慈禧惊恐维新夭
所有新物均灭掉
仅留京师大学堂
星星之火播火者
燎原之势不可挡
虽败犹荣遣新疆
特赦返筑归故乡
义无反顾再办学
接二连三新校创
北大样板显威力
一代更比一代强
饮水思源不忘本
端棻精神大发扬
家家受益聚合力
人人读书旧习抛
民富国强增荣耀
活力四射全球照
李端棻(1833-1907),出生于贵阳市,清末礼部尚书,帝师。
朝仪:李朝仪,顺天府尹(相当于北京市长)。
李蕙仙之父亲,李端棻之叔叔,梁启超之岳父。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李端棻穷其一生首倡和创办了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主讲贵州经世学堂、发起和创办贵阳师范学堂(今贵阳学院),贵州中学堂(今贵阳一中)。
李端棻从《请推广学校折》开始,他身体力行地奔走在“教育兴国、科技强国”的道路上……
李端棻与梁启超不仅是郎舅关系也是师生关系。他俩与光绪皇帝、康有为、谭嗣同等共同发起了改变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戊戌变法》。
光绪十二年(1886年),君子亭重修竣工,恰逢贵阳人赵以炯考中状元,在朝廷为官的贵州人李端棻从京城撰联寄筑刻于亭上:
“游钓记芳踪,重看莲沼波清,君子高风同仰止;
秀灵钟间气,为报杏林春满,状元及第正归来”。
此联刻于君子亭最外端两石柱上,至今依稀可辨。
端超端超 史尘清扫
还原本真 睿光普照
《李端棻赋》(王晓卫)
(律赋。以“苾园月辉顽强守道”为韵,八章,每章八句。)
玉蕴黔中,山浮芳苾。
慈母抚幼孤,季椒传笃实。亮清导精进之途,学政欣非常之笔。
遂乃腾跃顺天,昂扬宫室。
辞兹翰院,著意学园。
滇省有捐输广额之请,庐陵传玉尺衡才之魂。
主考楚庭,得未冠之杰;
裁量锦里,延平远之恩。
书案来风,芸窗上月。
花甲神清,才思骏发。
感黉序之沉沦,求芝兰之鬱勃。
条推广之文,上丹衷之笏。诸贤翘首,玉镜摇辉。
朝廷议覆,蓟北扬旂。
家鼐再奏,苾园持颐。
两载收京庠之效,一时动郡省之闱。
戊戌新潮涌动,宫墙旧类愚顽。
条陈变法当务,缕析求贤所关。
忧南海之冒进,荐诗人以旋还。
升礼部之长,领清流之班。
齿唇岂护,帝后谁强?
光绪洒瀛台之泪,众贤归聚鬼之乡。
爰离旧署,远谪新疆。
天宁寺别依依之友,张掖风吹落落之裳。
赦旨忽来,孤心何守?
年逾古稀,眼装宇宙。
回乡梓办学堂,盼青衿脱机彀。
普通学说骋光,隐约鸡声穿牖。
雨侵老松,霜满黔道。
禹域起星陨之悲,康梁来魄惊之吊。
群士有复官之呈,后人生瞻岱之眺。
赋写兮诗吟,文追兮足蹈。
癸卯孟秋于绎史属文斋。
李端棻:何以成为近代教育之师?
1889年,年仅16岁的梁启超遇见了他的“人生导师”-李端棻 这位忠厚长者,不仅慧眼识英,作为主考官在科举中拔擢了梁启超这颗明珠;更是将自己大梁4岁的堂妹,介绍给了梁启超,并在此后将其向张之洞、光绪帝等极力推荐。这位改变中国命运的前辈,正是贵州贵阳人李端棻。
从《公车上书》到《戊戌维新》等一系列重大历史活动均与李端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尤其值得称颂的是,在李端棻首倡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曾在这里研究、学习“新学”,探寻救国救民之路!
诺贝尔和诺贝尔奖家喻户晓。而贵阳人李端棻在贵阳 在贵州 在全国 却知之甚少……究其原因,大家共找,我们一起来探讨 探讨,吃水不忘挖井人……为此,宏扬贵阳人李端棻爱国 爱民 爱家乡、不屈不挠的拼博精神。让人人读书、家家受益。以北大 贵大 贵阳学院 贵阳一中为样板,全身心致力和倡导大办学校,首倡现代教育改革制度,提高全民素质,达到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目的。传承李端棻精神、展示贵州历史人文风彩,使人们感受贵州历代先人自强不息,敢为天下先的豪情壮志。 感恩他为教育兴国、科技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永远牢记他-贵阳人李端棻!
李端棻一生“邃密群科济世穷”,一生为了真理,为了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当为他们献上心。对废私塾建学堂,李端棻的功劳无人可比。最大贡献是为中国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
同在一个城市的贵阳,百年前的老校长李端棻,在他临终前,将自己的全部资产千余两银子,送给他所创办的学校(包括贵阳一中、贵阳学院……)。
而百年后的钟校长却贪污亿元之多,他们却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浮想联翩……
忆往昔
光绪十五年李端棻之父李朝桢、之母何氏覃恩封赠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华胄清资,启佑必原于严父;
令仪硕望,蕃昌聿振于名门。
爰涣国恩,用彰家训。
尔李朝桢乃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加三级、随带加一级稽查中书科事务李端棻之父,操修纯粹,启迪勤劬。儒席传珍,琢就珪璋之器;良材肯构,蔚为台阁之英。
门祚方新,宠章洊被,兹以覃恩赠尔为光禄大夫,锡之诰命。
於戏!承家有子,聿昭孝治之风;
被命自天,用作义方之劝。
式承茂奖,追念德音。
制曰:推恩溯本,爰锡庆于亲帏;禀训入官,并归功于母教。
式颁渥典,用播嘉声。
尔何氏乃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加三级、随带加一级稽查中书科事务李端棻之母,顺以承夫,勤于课子。
宅能三徙,夙成俎豆之容;织就七襄,早振文章之绪。徽音久著,宠命宜加,兹以覃恩赠尔为一品夫人。
於戏!
鸿章叠布,尚伸慈孝之恩;
凯泽长流,弥笃靖共之谊。
广宣休问,远树芳仪。
诰命之宝
光绪十五年二月十七日
《梁思成 林徽因和张学良》
贵州女婿梁启超之儿媳林徽因堪称是民国时期最有名的才女,而林徽因之所有名却不仅仅是因为她的才华,更是因为她倾国倾城的美貌,还有她和徐志摩、金岳霖的情感纠葛。
徐志摩为她不惜和怀有二胎的原配夫人离婚,金岳霖更是为她一生不娶,梁思成守护了她一辈子。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他们以外,连少帅张学良都曾对林徽因动过心。林徽因从14岁和父亲林长民旅居欧洲的时候,便定下了从事建筑的理想,相反文学其实只是她的个人爱好而已。这也是林徽因为什么没有选择才华横溢的徐志摩,而是选择了梁思成的原因。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偕同前往美国攻读建筑学,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耶鲁大学学习了4年的时间,在1928年也就是刚刚毕业的哪一年,林徽因和梁思成结成了夫妻,并在不久后一起回国。
1928年,东北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少帅张学良将公立沈阳文科专科学校和国立沈阳高等师范学校合并,建立了东北大学。张学良亲自担任校长,而刚刚回国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双双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担任教学工作。
林徽因在东北大学主要的工作就是教授《雕饰史》和英语,当时林徽因不过24岁的年龄,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和梁思成可谓是郎才女貌,天造地设的一对。在东北大学的名气非常之高。
张学良一开始并没有见过林徽因,后来是因为学校举行了一次图案设计大赛,老师和学生都能参与。林徽因最擅长的就是设计,后来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徽的主要设计者就是她。参加个学校的比赛那还不是手到擒来?林徽因的作品一度拿到了金奖,在颁奖典礼上,作为校长的张学良亲自为获奖者颁奖。
没想到张学良一见林徽因便痴愣了半天,心里在想什么?自然是不言而喻,从此以后张学良便有意无意的和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接近。张学良自负锄头大,没有挖不掉的墙角。
有一回张学良干脆就派自己一个手下,转告林徽因说自己想要学习设计和英语,希望林徽因能担任自己的私人教师,酬薪都好谈。“醉翁之意不在酒”此时用在张学良的身上是再好不过了,张学良要学设计和英语?学校有那么多资深的老教授不请,偏偏请林徽因?林徽因自然是个十分聪明的女子,她以自己有肺疾为理由,还说自己可能在东北待不了太久要回北京养病,婉言推辞了。
不久后便递上了辞呈,和梁思成一起回到了北京,张学良这下才彻底的死了心。
当时东北大学有位和梁思成夫妇相熟的萧公权教授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少帅开学后设宴款待新到的教授各院长系主任,见了这位女教授十分倾倒,嘱人向她致意,请她做家庭教师,她婉辞谢绝。吓得夫妻俩一教完课马上走人。”林徽因本就是一个真正有风骨的女人,更何况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身世都不差,更不会轻易被富贵名利所动。
张学良以为自己抛出橄榄枝就会得到青睐,确实有些异想天开了。
《李端棻 张之洞与梁启超的故事》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百六十六年前的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仅十五岁的秀才李端棻被贵州学政翁同书赞为“文思敏捷,非常才可比”的少年英才。
一百二十五年前的光绪十五年(1889),已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的李端棻远赴广东,出任广东己丑科乡试主考官,在这里他录取了当年仅十六岁的梁启超为第八名举人。
三个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巨人在他们少年时都展现了非凡的才华,更令人感叹的是他们之间还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
李端棻和张之洞不仅有同乡之情,还有同年之谊,他们在同治二年(1863)春杏花开放的时候,一同考取贡士,同登杏榜。
在随后的殿试中,张之洞夺得一甲第三名探花,李端棻名列二甲第四十二名。二人同入翰林院,踏入仕途,是一生挚友,共同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变革。梁启超这个少年天才被主考官李端棻一眼相中,选为堂妹李蕙仙之夫。这个贵州女婿从此跟随妻兄李端棻,“饮食教诲十年”,一步步成长为中国近代以来最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之一。
光绪二十二年(1896)春,李端棻给自己的同年好友,时任湖广总督兼署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写了封信,向他郑重推荐时年仅二十二岁的青年梁启超,三个影响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通过这封信实现了历史性的交集。
张之洞高薪邀请梁启超出任两湖书院院长,但此时的梁启超有更为高远的志向,准备到湖南创办时务学堂,他拒绝了张之洞。这段佳话至今仍令人念念不忘,身居高位的张之洞对一介书生、仅是举人、一无所有但满身才华的梁启超的礼遇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希望。
清代光绪年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一心变法。为了对抗顽固势力,他们结交开明官员以推行他们的主张争取得到支持。
当时的张之洞任湖广总督,身居要职,是地位显赫的封疆大吏。而且他开展洋务运动,具有维新意识,是实施变法要争取的一个重要人物。有一次,梁启超路经武汉,特意前去拜访张之洞。
梁启超递上拜帖之后,在门外等候接见。
张之洞拿到梁启超的拜帖一看,落款是“愚弟梁启超顿首”,因此很是生气,心想:这小子太狂妄了,竟敢与老夫称兄道弟。当即在拜帖上写了一句上联,让人退还给梁启超,上联是:
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
这联语高傲自负,更拒人千里之外。
梁启超见状,便在拜帖上写出下联,又投了进去。下联对道: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侯
下联对答毫不畏惧,联语高雅硬朗,气势慑人。
张之洞再次看过之后,虽觉得梁启超狂妄,却也惊异于他的胆略和才识,就决定与他见上一面。两人就座攀谈,张之洞想压一压梁启超,便说:“这武昌一带旧称江夏,我因而想得一句上联,尚未得到下联,不知能否赐教?”梁启超知道张之洞这是要难为自己,可自己也不是等闲之辈,毫不推辞,答道:“请大人赐上联。”张之洞说道: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四水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长江排在第一位;四时指春夏秋冬,夏排在第二位。正因如此,“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成了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这上联联语刁钻,不易对答,张之洞暗自得意。只见梁启超沉吟片刻,从容答道: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儒释道三教,以儒为首;天地人三才,人居末位。张之洞问“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梁启超未敢明确答复而是对以“何敢在前,何敢在后。”既打消了对方的傲气,又不卑不亢,可谓十分得体。
张之洞的传世对联:
1. 秋风起,新叶飘零,思故人,杯觞流水;
春意浓,旧情如梦,念往事,琴韵桃花。
2. 流水十年间,旧游如梦;
春风千里别,一别成仇。
3.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清风无人和,举杯独酌。
梁启超的传世对联:
1.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老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2. 昼锦堂前,容颜依旧;
黄花岗上,梦魂不散。
3. 世事沧桑心事定,此生虽逝念永恒。
这些对联都表达了张之洞和梁启超的个人情感和思想,深刻反映了他们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李端棻与贵阳学院 贵阳一中有最为密切的关系,他是贵阳学院前身贵阳公立师范学院…贵阳一中前身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的发起人。
李端棻一生贡献卓著,多次出任主考官,为国选材,不仅选拔出了像梁启超这样的卓越人才,还有两位晚清总督岑春煊、张鸣岐,两位民国国务总理梁士诒、熊希龄,晚清著名实业家汤寿潜,近代杰出出版家张元济等等,是“堪比庐陵”的教育家。
李端棻向朝廷上《请推广学校折》,全面系统地对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改革提出建议,提请设立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前身),可谓是中国近代教育奠基人。在戊戌变法期间,李端棻多次向朝廷荐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
李端棻上奏《变法维新条陈当务之急折》,是支持戊戌变法的重要朝廷高官,戊戌变法的主要推动者,总策划。戊戌变法失败后,李端棻贬谪新疆,三年后遇赦返回贵阳,先后主讲经世学堂,撰写《普通学说》,参与创办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贵阳一中前身),向贵州民众传播、普及新学,奠定了贵州近代教育的基础,是贵州新学领路人。
2023年是李端棻诞辰一百九十周年,我们为什么忘不了他?我们要学习李端棻什么呢?是立志达到他所取得的成就吗?我想不是,可能我们生来就注定不可能达到李端棻这样一些非凡之人的成就,但我们大可不必为此焦虑,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束光,如无余力,温暖自己,如有余力,照亮他人,正如孟子所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千年来影响无数士子的儒家思想。
我想我们要学的是李端棻的精神,在李端棻身上,有公忠体国的爱国精神、清正廉洁的自律精神、变革图强的创新精神、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坚韧不拔的愚公精神、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
李端棻一生以宽广的胸怀拥抱世界,以国际视野突破自身局限,吸纳来自世界的新思想、新知识。
他敢于放弃既得利益,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胸怀与气度,积极参与国事,谋求国家的富强与进步。
李端棻在三十余年为官生涯中,他始终秉持“兼济天下”的儒家传统,知难而进、知行合一,投身到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洪流之中。临终前他写给梁启超的信是他一生以青春热血公忠体国、鞠躬尽瘁的写照 :“我虽年逾七十,志气尚如少年,天不死我,犹将从诸君子之后,有所尽于国家矣”。我们应当像李端棻先生一样,永葆一颗少年的心,即便历经磨难也永不言弃,依然斗志昂扬如青春少年。让我们做一束光,在每一个角落,照亮自己,温暖自己。如果足够光明,足够温暖,我们就可以照亮他人、温暖他人。他的目标就是要男女平等,均可人人读书,家家受益!
《李端棻 黎庶昌:“开眼看世界”的贵州人》
清代贵州遵义东乡有一个叫沙滩的小村庄,前带江流,后枕山峦,因村前江流中有一百丈沙洲而得名。正是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中,诞生了从乾隆年间延续至清末民初的贵州“沙滩文化”,其中,就有黎庶昌。
光绪二年,39岁的黎庶昌接到调令,随公使郭嵩焘出任大清国驻英参赞。此时受传统华夷观念的影响,守旧派纷纷跳脚反对,嘲讽外交人员为“去父母之邦”“未能事人而事鬼”。黎庶昌却欣然应命,一来因为他深受林则徐、魏源等“开眼看世界”先驱的影响,二来他深受阳明文化影响,深知“知行合一”之理,与其闭目塞听,不如亲往观之、制而用之。
黎庶昌登上了前往英国的远洋轮船,由此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自此之后他历任英、德、法、西四国使馆参赞。在欧五年,游历十国,写成《西洋杂志》八卷;两次任驻日公使,深入了解明治维新后的日本。
丰富的外交经历,使得黎庶昌成为了当时清廷少有的洋务人才,连当时的执政者慈禧太后在召见时也屡次向其询问西方的政制民情。要知道,当时的清朝统治阶级还在困惑英吉利与大清有无陆路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