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伟光为“中国少年”传授“红色太极”
王长鹰
早在2014年,终生习武的步伟光先生,率先在全国倡导“武术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得到了全国上下的一致响应;两年后的2016年,“武术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便陆续在全国各地展开,至今方兴未艾……
2024年6月5日上午,受邹城市兴隆小学校长高长悦邀请,由步伟光、赵明祥等组成的“红色太极”团队,走进了“邹城市兴隆小学”,将为就读在这所小学一至六年级的“中国少年”们传授“红色太极”,用步伟光先生的话说,那就是:
让文道与武道握手,为儒韵补一点“武钙”,让未来的“中国少年”,人人拥有一把捍卫家国与人生尊严的剑!
邹鲁之邦,乃是亚圣——孟子的故里,这里有一所小学——“兴隆小学”,这所小学并不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而是位于城乡之间的结合部,学校的校名由著名书画家范正红先生题写,踏进校门便是一条直通教学大楼的古铜色通道。其实,这不是一条普通的通道,而是用标准正楷书法镌刻在地板上的《千字文》,“兴隆小学”国学教育的第一课,便是在走进校门的这一刻开始!
一走进学校大门,步伟光先生与早早等在校园的高长悦校长的手,便紧紧握在了一起!
高长悦校长是一位学富五车的国学专家,同时也是一位功力深厚的书法家,或许是因为受了《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深刻启迪,他才把“兴隆小学”办成了一所“国学的乐园”:
这里有“兰亭阁”,有“羲之书苑”,有“会稽山”,还有供学生们业余可亲自动手耕作的“实验田”,颇有“桃花园里可耕田”的诗情画意……
这里设有专门的书法课堂,课桌上摆着文房四宝,过道里贴着碑文拓片,教室两边的长廊粉壁,就是师生们书法诗文的竞墨之地……
从楼后到楼前,从院墙到地面,处处是国学中的名篇警句,满眼是中华文明的星火发端……甲骨文,象形字,“母亲”的“母”,为何要这样写?“父亲”的“父”,传达着怎样神秘的寓意……
听着高长悦校长的讲解,“红色太极”团队队长步伟光先生,连同共同参与策划“武术进校园”活动的赵明祥、王厚诚、巩卫军等诸先生,也深受启发和教益,到了教学楼二楼挂着接待室、党员活动室、督查考核中心、家长委员会、校长室五个牌子的接待中心,步伟光先生谈了自己的感悟与思考,他说: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答案或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什么是“中国教育”,“中国教育”的本质又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或许就想到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姑且不论梁氏的《少年中国说》可否为一家之言,但其所强调的教育要从“少年”抓起,“中国教育”要从“中国少年”抓起的观点,似乎不容置疑……
也就是说,如果把“中国少年”比作一张白纸,比作“中国教育”的那支笔,要在上面写上点什么?我个人觉得,首先要写上教育的属性:中国;其次要写上教育的精神:高尚;再次要写上教育的目标:栋梁!
也就是说,“中国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每一个“中国少年”,都培养成“热爱中国品德高尚的栋梁之才”!
如果把“教育”理解成“认识几个字”,或“能算几道题”,那或许是比较低级的,真正“高级别的教育”,是要让“中国少年”,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要培养“中国少年”“厚德载物的灵魂”与“自强不息的精神”……
知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家国之美,更要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家国情怀!
面对着操场上飒爽英姿的“中国少年”们,步伟光先生高声喊道,同学们,来,跟我学说这句八字口诀:
学好传武,强我中华!
“红色太极”的传授,正式开始了……
(摄影 巩卫军 王厚诚)
2024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