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爱似海深
陈艳芬
母亲八十六岁了。
满头白发,满脸皱皱,豆大的暗褐色老年斑,布满额头、面颊,每天除了吃饭,上厕所,都是躺着静养,妈真的老了。
我三姐一日三餐,好生侍候着。
我妈老了!再过三十六年我也同妈妈现在这样,想想有些害怕。衰老、死亡,任何人都无法避免啊!妈妈老了,就这样了。也曾青丝红颜,也曾山歌嘹亮,也曾身强体壮,也曾母爱暖暖。
母亲的教诲,终生难忘。
小时候的记忆,父亲早逝,大集体时代,靠挣工分过日子,母亲一个人承担抚养一大群孩子。大姐才有十六岁才上初三,哥才十四岁,才上初一,二姐三姐都还在上小学,四姐六岁,我和妹妹不满四岁。
母亲天天都在忙,参加生产队大集体劳动。每天收工后还要割一背草回家喂小猪。天天不打空,不是背猪草,就是割马鞭烧来当柴草。
她常说:“低头一弯腰,回家有柴烧”。母亲盘猪养鸡为还医治父亲欠下的债,好像是两千多元,这个数目对于1976年,还是大集体时代末期,天天只忙生产队农活的每个普通家庭来说都是天文数字,后来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我的母亲才有更多还债的机会。起早贪黑盘生产,勤巴苦累过日子,勤俭持家过生活,卖多余粮食,米糠豆糠养老母猪下小猪,卖猪仔,养一群母鸡,鸡生蛋,蛋孵鸡,卖鸡卖蛋,辛苦好多年才把欠生产队的钱还上。母亲说:“人穷志不穷,人死账不烂,我们不能让村人看不起”。
母亲真的好辛苦,豆大的汗水,湿透的衣背,晒黑的脸庞,是童年对母亲最深的记忆。
记事后,母亲的唠叨,关爱、教诲到如今时时浮现在眼前。
我们头天玩累了,早上睡着懒起,她就催着起床:“穷家出懒汉,但我家不养懒人,该起床了,我都拣了两挑粪回来了。起来梳头洗脸。”她又说,起早三件事,洗脸梳头扫堂屋,是女孩子必做的三件事,从小学好,嫁到婆家不受气。教我们日常行为规范: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吃有吃相,睡有睡相。不能脚踏门槛,要出就出,要进就进。
我们上学了,她一个不识多少字的妇女,比闹钟还准。更是催得早,天天那句话:早起三光,迟起三慌。早早起床,梳头洗脸上学堂,心不慌张。
还教我们在外说话做事,做到手稳嘴稳。不是自己的东西,再好不要拿,不该说的话别乱讲,想说什么话,话到口边要在心里掂量掂量才出口。俗话讲: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又说俗说讲:祸从口出,病从口入;说别人闲话是非多。还有: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灾,好汉不吃眼前亏等等。
母亲教导我们,做人要有骨气,穷得新鲜,饿得硬气,人穷志不短。心善天不欺,好有好报,恶有恶报。如若不报,时辰未到,人养人,皮包骨,天养人肥腊肉云云。
教我们要做事前,三思而后行,世上没有后悔药,成功别张扬,失败别气馁。她说俗话讲:成龙才显爪,成虎才显身。不要事都没办成,到处嚷嚷,让人看笑话或心生妒忌搞破坏。
母亲要我们节约,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十穷十富不到老,富时要想有穷时,别浪费。
我们贪玩不好好读书,她说:“我就是一个睁眼瞎,再苦再累都供你们读书识字,只能是成龙的上天,成蛇的钻草了”。
所有的这些,一点不像一个文盲妇女所讲。
我们出嫁,她交代我们,嫁到婆家要尊老爱幼,孝敬公婆,就像一颗核桃,要找块石头才能敲得开,你凭什么嫁到人家,就因为人家有核桃,需要你这个石头敲一样。这样比喻,从母亲嘴里说出来,感觉也没什么不妥。她还说,成家立业,要勤巴苦累,要夫妻同心,男人像一股水,女人像一堵坝,男人苦得钱,女人会攒钱,才能过好日子……
母亲经常交代:出门要手稳嘴稳,别惹事。有一次就应验了。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同母亲上街,看见前面一个小矮老头提着个大竹篮子,人很矮,竹篮子很大,看上去很滑稽,我在想,装上东西,他给提得动。年幼无知的我对妺妹说:“你瞧,你瞧,这么矮的小老头,太好笑了”。我和妹妹正在窃笑,那个小老头转过身子。扔下竹篮,一只手凶狠狠地揪起我的衣领,另一手高高举起,并大声斥责:“哪个是矮老头,我矮会咋个?矮了会咋个?……”母亲赶紧拦住,赔礼道歉,当面呵斥我们,并让我们当面道歉,小老头才罢手,我才免打一顿。
回家后母亲再次批评:“你们给见识了,我讲出门要手稳嘴稳,给相信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受罪在眼前”。我们心服口服。
母亲对我们管束很严,像有时听到一个笑话,或看电视看见搞笑画面,我们便控制不住哈哈大笑,她就会呵斥我们:“别当马大哈,爹都死了,还有什么开心的。姑娘家家要笑不露齿,动不动就哈哈大笑,傻瓜一般,别叫别人听见说你就是没家教”。母亲严苛,所以我从小养成内敛的性格,不苟言笑,更不会开怀大笑或与人打打闹闹。
勤劳善良是母亲本性,慈爱严厉是母亲本能,母亲平凡中的伟大,一个养大姊妹七个,并且让我们接受教育,贫穷年代,实属不易。为我们姐妹不受后爹气,四十岁就年轻守寡,拒接上门牵线做媒众人,只想一个人把我们抚养长大,她童年所受后爹的苦,不想让我们姐妹几个再来一遍。用她的话来说就是:“猪肉放不在羊肉上,差一点都不可能。没有哪个男人会真心实意的把别人的孩子当亲生,自己养的孩子自己疼……”,母亲的勤劳、善良,与坚韧、顽强、骨气豁达、隐忍,让本村多少人佩服敬重。
母亲是文盲,总计认识字不到十个。这还是生了大姐后,带着孩子,参加了三晚生产队组织的夜校扫盲班的成果。她说她认识的字有:早、田、中、大、土、小、王等。我母亲虽识字不多,但她做人有格局,孝顺公婆,做事有智慧,在逆境困难中心怀希望,“穷人望读书,翻身靠养猪”是她的格言。我们兄妹七个就是她努力生活的希望。
怀念母亲为我们煮的酸菜洋芋汤,大锅焖的金黄的洋芋,又香又脆的苞谷饭、碎米饭,怀念母亲做锅边麦粑粑,热气腾腾,又泡又香。怀念母亲做的盐水干蒸面丝,面香浓郁、柔软细腻有嚼劲。
怀念母亲做的麻辣酱、卤腐乳、豆豉粑粑,还有自制甜米酒,放在米糠里发酵两天就可享用。记得有一次,妈说一会儿就可以去拿甜白酒了,尝嘴的妹妹早就等不及了,得知母亲上楼口去取,吃完饭就忙上楼,地方又小,妈刚把包着麻袋的白酒拿来,妹妹迫不及待地走上前去,脚一下就踩到装白酒的盆里,妈又气又好气,大声呵斥:“饿鬼托生的嘎,就那么等不得……”,我笑得前仰后合,母亲又嗔怪:“有什么可笑的,一对傻瓜”。
至今想起当初一幕,仍觉温馨美好。
母亲温柔的一面,是日子逐渐好起来的日子,对我们也嘘寒问暖,我们做作业时,她会默默地削个梨或桃子,切成小块放我们旁边,我们边做作业边吃水果。浓浓的母爱犹如冬天的火炉,夏天的凉风,黑夜里的明灯,饥饿时的面包、口渴时的甘泉那么必不可少。
母爱如大海,万般包容我们的种种,如太阳般温暖我们,母亲健在,回家的路是那么急切。
作者简介:陈艳芬,嵩明县作协会员,打过工、创过业,前半生赚经历,后半生在回忆。曾写下十几万字的自传体散文,留下了生命的足迹,给了自己一个快乐的理由。



